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6
Saturday
14:07

總統出席台灣民主基金會5週年慶成果展活動

記者李錫卿/台北報導
2008.06.17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出席台灣民主基金會五週年慶成果展活動,除為開幕致詞及參觀成果展,並在致詞後接受由該基金會王金平董事長致贈的五週年成果年報。 總統致詞表示,今天很榮幸第一次來參加台灣民主基金會五週年活動,看了剛才的展覽後,瞭解到過去五年台灣民主基金會已踏出穩健的一步。他指出,全世界舉行定期選舉的國家已經超過120個,亦即有六成以上國家都有定期選舉,但是實施定期選舉的國家是否就是民主國家?恐怕不然,所以我們常聽到一個國家要追求民主,她必須是要憲政民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也就是必須有一套國家基本法來保障、規範人民的權利及政府的組織,這樣才是一個合乎標準的民主。 總統接著表示,1997年之後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理念,民主國家不但是憲政民主,同時也是自由主義的民主(liberal democracy),換言之,上述120個國家中,是否有些是不自由的民主或非自由主義的民主?有些國家有定期選舉,領導人受到民眾的支持而當選,但當選後卻以行政命令治國,甚至提倡種族主義,因此,到底民主是不是只有選舉?還是有其他更值得我們珍惜的價值?王董事長特別提到優質民主,這個關鍵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也曾提及。以中華民國的發展而言,我們在97年前就成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直到61年前制訂憲法,開始行憲,60年前才透過國民大會選出第一任總統,總統的直接民選則是在12年前,而我們解除戒嚴也才不過21年,由這些發展可以看出,光是訂一部憲法或舉辦選舉是不夠的,還有一些內涵須逐步充實。 總統進一步表示,1983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發表一篇著名演說提到民主的發展,並獲得美國雷根總統的共鳴。雷根總統並說到「民主和自由的勇往直前,將把馬列主義丟在歷史的灰燼中」(The march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will leave Marxism-Leninism on the ash heap of history),這句話也得到很多人的共鳴,不久後美國國會通過預算,成立「國家民主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開始透過政黨及其他途徑從事民主外銷工作,當時共和黨及民主黨分別成立國際事務中心,開始提供許多國家所謂的民主協助(Democracy Assistance)。其實這項工作德國人早已開始從事,德國每一個政黨在政府補助下都成立不同基金會,基督教民主黨叫艾德諾基金會,基督教社會黨叫漢斯塞德爾基金會,分別聯絡與其政治理念相近的政黨,包括中間偏右、右翼、中間、中間偏左、左派,不同的意識形態聯絡不同的政黨,最後的目標都是推廣民主,增進德國的利益。他說,二十多年前他在國民黨負責推動國際工作時,當時美國剛成立上述兩個中心開始推動美式民主,當他們到拉丁美洲時,卻赫然發現德國人已經先到很久,主要工作是協助當地人民舉辦選舉、建立自由民主的投票。 總統表示,我們自己也要謙卑,不要因為人家說我們是亞洲與世界民主的燈塔,我們就開始替很多國家下指導棋,事實上我們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空間,例如我們可以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告訴發展中國家,當我們面對問題時如何解決,我們也曾遇到宗教受不當政治打壓、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這些在當時看是壓迫,現在看卻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而這些經驗都可以與朋友分享。台灣周邊許多國家還有類似情況,包括中國大陸,當遇到類似事件時,要如何面對歷史、誠實反省、逐步改進,大家都可以共享這些寶貴的經驗。 總統認為,我們不必像有些共黨國家要輸出革命一般要輸出民主,但我們卻可以跟發展中國家分享台灣克服民主障礙的經驗,最重要的是,不管如何克服,世界上人權民主只有一個標準,在面對歷史時是用這個標準,面對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是這個標準,面對中國大陸是這個標準,所有都是這個標準,也唯有如此,我們講話才有依據,才能大聲,看到民主基金會已朝此方向邁進,他感到非常欣慰,希望有更多工作從這個基金會出發。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