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6
Saturday
17:45

暑假來臨運動傷害不可不知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華庭/台南報導
2013.07.16
台南市政府表示,運動傷害大致可分為急性運動傷害和慢性運動傷害兩種。由於類別極多,不能以同一種處理方式來治療,因此分成急性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與慢性運動傷害處理。 常見的急性運動傷害如下: 1.挫傷:指皮下組織受到鈍力撞擊所造成的創傷稱為挫傷,常見運動員間肢體的碰撞所導致,患部常見微血管破裂出血,因而表面血腫的現象(俗稱黑青)。 2.韌帶扭傷: 因外力的拉扯,當關節過度伸展下,韌帶無法承受猛烈的力量因而撕裂甚至造成發炎腫脹的情況。 3.肌肉拉傷:肌肉活動情況下,因為柔軟度不足(未充分熱身伸展)、不正常的收縮、或協調性不良,導致肌纖維受到拉扯受傷或甚至斷裂,較常見的是下背肌群及股四頭肌肌拉傷。 4.關節錯位/脫臼:指骨骼關節面受到強烈外力被迫移位,並可能伴隨關節囊破裂、關節韌帶過度伸展或斷裂。一般的關節錯位藉由手法復位之後加以固定與休息即可,若合併嚴重的關節囊撕裂傷造成關節失去穩定性,必要的時候甚至必須藉由外科手術矯治。 5.骨折:指骨骼經由外力衝擊或是因過度訓練而疲勞導致斷裂的現象,一般藉由X光片可以明確的診斷。 急性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 肌肉與韌帶等軟組織的在急性受傷後,會因血管之功能及細胞內之化學反應功能減少,而導致出血、發炎、紅腫、疼痛等現象。對於較嚴重的急性運動傷害,以送醫處理較佳,對於較為輕微的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則必須遵守PRICE的原則來進行。 (1).保護(P,protect ):預先防範運動傷害的發生。 (2).休息(R,rest ):表示急性受傷後應完全的休息。 (3).冰敷(I,ice ):對患部施以冰療,以避免腫脹、減少疼痛、放鬆肌肉、消炎。 (4).壓迫(C,compress ):對患部施以壓迫,避免患部的腫脹。 (5).抬高(E,elvation ):將患部抬到比心臟的高度還高,避免因重力形成的腫脹。 急性運動傷害發生後的24到48小時內,皆應進行PRICE的處置,持續的時間長短須視傷害的情況而定,通常冰敷在患部不再腫脹或再惡化時即可停止。 慢性運動傷害如下: 1.慢性肌腱炎肌肉或肌腱:在反覆過度的使用之下,而造成肌腱連續性的微小傷害,使肌腱持續保持在慢性發炎的狀態下,就是所謂的慢性肌腱炎。許多的運動傷害如「網球肘」、「跑者膝」等。 2.骨化性肌炎:肌肉受傷發炎時本身會有自癒能力,此時的肌肉復原期若沒有給予充分的休息,重複性的炎症反應將導致肌肉發展出纖維化硬塊,此時若不及時加以處理,最後終將導致鈣化的結果,影響到肌肉正常功能的恢復以及彈性。 3.滑液囊炎:有腫脹、壓痛及關節活動障礙等,但時常症狀與關節炎相似,不易做鑑別診斷。 4.肌腱鞘炎:往往是起因肌腱長期的反覆過度使用,造成腱鞘長期磨擦而腫脹。臨床症狀為做動作時會感疼痛,做越多越痛,且有異音,因為腱鞘受傷使的其潤滑的功能降低而使的我們的肌腱無法順暢滑動所致。 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有關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是依評估、治療、復健三原則來進行。評估慢性運動傷害的症狀與特徵,然後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進而進行肌肉與韌帶的復健工作,使受傷部位的傷害不會再發生,此即慢性運動傷害處理三原則的最佳精神。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