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丹麥永續養豬模式未來必走方向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13.03.01
台灣養豬產業面臨強烈挑戰,尤其美豬的進口恐難以避免,雲林縣政府與小英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2013與丹麥有約創造多元高價值養豬產業國際研討會」,會中學者建議養豬業者要以丹麥為標杆,生產「安全、健康、環保、低碳」的豬肉,增加競爭能力,取得消費者的認同。
為創造多元高價值養豬產業,雲林縣政府與小英教育基金會,三月一日邀請丹麥專家舉辦國際研討論,董事長蔡英文、雲林縣長蘇治芬、立委李應元、劉建國與丹麥外交部全球水資源與環境處處長Lars Eskild Jensen等人,都出席座談。
蔡英文表示,研討會的目的是想借鏡丹麥成功的經驗,創造台灣養豬業的新思考模式,政府、民間共同發展一套新又有價值的生產方式。
丹麥在三、四十年前年,養豬業的處境與雲林縣相同,他們如何從高度污染的情況,轉而有效利用廢棄物,養出具有綠能的豬,成為全球豬的主要輸出國,值得探討學習。
台廚餘堆肥推廣協會理事長黃育徵表示,丹麥是花了一世代才將養豬產業改變,杜絕養豬的污染,增強競爭力,產出優質的肉品。處理有機廢棄物這是低科技的東西,但台灣沒有政策性的整合。
過去都是「去化」的角度看待廢棄物,世界趨勢要轉化成「加值」的營運模式,進而生產優質的肉品、有自主的能源飼料,達成「零廢棄」的養豬文化。
「零廢棄」這不單是環保署的責任,還率涉到能源、農政、食品衛生及生物科技等單位,以外國的經驗來看,台灣利用豬屎尿、廚餘、人的排泄物,做沼氣發電,就可取代進口高風險的能源(核四),可以強化國家的安全,降低碳足跡,丹麥再生能源是佔13%,德國12%,台灣只2%以下,台灣的核能佔9%,歐洲國家要節省百分之十的電力,都非常容易,只要有決心執行節省能源的政策,就可達到非核家園。
蘇治芬表示,豬產業是雲林縣最大的困擾,包括淘汰豬、斃死豬、離牧、壞境的污染等問題,逼得縣府停發牧場證照,雲林是安心立命的地方,縣府將率業者到丹麥參訪,成就雲林的綠能養豬產業,讓養豬文化一直在雲林持續。
丹麥外交部全球水資源與環境處處長Lars Eskild Jensen指出,丹麥也是島國面積只比台灣多一些,人口五百多萬,豬二千多萬,與台灣相反,養豬在丹麥是清淨綠能的高價值產業,過去三十至四十年間,政府與民間業者溝通,政策、科技配合,才有永續清淨的產業,產生高經濟價值。
丹麥生產的豬80%外銷,其中30%銷到日本,整個養豬產業,在綠能方面做一些調整,台灣又可成為養豬的輸出大口。希望這次做為台灣與丹麥合作的開端,這是一個永續長久的友誼關係,不管在民間或政府的合作。
丹麥環境部顧問Chrisy Hald- Mortensen表示,在1970年代,丹麥環境污染也很嚴重,直到1980年代,民眾的環保意識高漲,政府因此實施強力政治手段,整治農業廢水,成立具體的法案,禁止農民隨意堆肥,防止下雨時,堆肥污染河川,並對民間做非常嚴格的管控,每一戶的豬舍飼養頭數,控管農廢,並做森林復育、濕地復育,結果是養豬戶降低,但養豬的頭數增加,大幅降低污染。丹麥經濟體一直發展,但用電量卻一直下降,這是台灣要思考的。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5.01.08
縣府、台糖攜手合作共創幸福雲林2017.09.21
雲縣爭經費將斗南打造成宜居城市2008.04.11
97年全國甲組成棒春季聯賽2020.12.09
警政署長親至因公死亡員警慰問家屬並頒發破案獎金與基層座談2021.12.29
老屋光景復風華雲縣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發表會2015.12.25
正盛產雲林行銷高麗菜2023.09.20
劉建國爭取4圳道整建 讓灌溉更便利2021.04.20
雲林好行 公車好伴 公車搭乘運輸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