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6
Saturday
19:54

血小板偏低老傴頭暈險些休克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2.11.06
台中一名老傴頭暈險些休克,經醫院進行檢查,血小板竟然僅有常人的百分之七點五。 家住沙鹿區的七十多歲許奶奶,突然感覺頭暈目眩且無法站立,家人緊急將老人家送到光田綜合醫院就醫,院方抽血檢查時,發現老太太長時間上腸胃道出血,導致血紅素僅有5.5(正常需12以上),以至於貧血頭暈,更誇張的是血小板只有9,000,相較於正常人需大於120000,竟只有百分之七點五。 進一步診斷,才得知許奶奶罹患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症」(俗稱紫斑症),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因不明原因攻擊身體的血小板,導致血小板大量減少,影響凝血功能,嚴重的患者可能會突然身體內部大出血而致命。 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柯萬盛表示,所謂的「血小板減少症」,又俗稱為「紫斑症」,指的是身體的血小板減少,導致皮膚、黏膜甚至內臟器官出血的症狀,外觀看起來可能很小像針點一樣,或是呈現較大片的瘀斑,因為是紫紅色故稱為紫斑,紫斑症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 原發性的紫斑症發生原因不明,而續發性紫斑症患者則可能是因為罹患了某些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有些民眾是在感冒、服用某些藥物、過敏後引發的紫斑症,紫斑症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年輕人及兒童患者比老人家多,以許奶奶為例,是屬於發生原因不明的原發性紫斑症,因為目前無法根治,只能長期透過藥物來控制,避免大出血的危險情況發生。 大部分患者往往不知自己罹患這項疾病,通常是在發現自己月經量太多、生產或受傷時大出血或下肢出現異常瘀血才意外發現,患有紫斑症的民眾,通常血小板體積也比一般人大,功能比較強。 因此平時血小板只要能維持在40000就就足以止血,目前紫斑症的治療方式主要先透過類固醇、莫需瘤單株抗體、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免疫抑制劑藥物治療,如果控制成效不佳,就可能需要考慮以手術切除脾臟治療,最近來醫界也研發出新的血小板增生劑,亦可做為治療上的新選擇。 柯萬盛表示,民眾若發現皮膚常出現莫名的瘀血、紫斑、持續排黑便、貧血等症狀時,應儘快至醫院檢查以確定凝血功能是否異常,而壓力、睡眠品質、情緒不佳都可能是使病症加重的因子,提醒紫斑症患者平時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輕鬆的情緒,最重要的是配合醫師的診斷按時服藥、回診追蹤,才是正確的保健之道。 圖說:柯萬盛說明紫斑症患者下肢常出現許多紫紅色斑點。(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翻拍)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