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韓國後台灣立法推動室內空品管理
台灣新聞網記者謝新鈕/南投報導
2012.08.16
立法院三讀通過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將過去室外大氣管制為主的空氣污染防制,延伸至公共場所室內空氣品質的管理,也讓台灣成為繼韓國之後,世界第二個推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立法的國家。
近年來,現代人每天約有八成以上的時間在室內度過,而長時間置身於密閉性的建築物內,常會出現過敏、頭痛、眼、鼻或喉嚨感染、易感冒、皮膚乾燥發癢、嗜 睡、惡心、無法專注、易疲勞等症狀,稱為「病態建築症候群」(SBS)。
行政院環保署公布台灣常見的50種可淨化室內空氣的植物,如鐵線蕨、萬年竹、黃金 葛等,讓長時間待在室內的民眾,可以改善因為置身於密閉性建築物內,而出現過敏等各種不適症狀。
在通風不良的辦公室或教室,二氧化碳濃度常高於600ppm,可選用非洲堇、皺葉椒草、大岩桐、薜荔、嫣紅蔓、馬拉巴栗、長壽花、盆菊、黛粉葉、觀音蓮、山蘇花、鹿角蕨、與冷水花等植物,但要保持室內光線明 亮,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之效果才好。
對於落塵量較高之處,如鄰近馬路邊或建築工地附近的住家,可選非洲堇、鐵十字秋海棠、薜荔、大岩桐、盆菊與波士頓腎蕨等 室內植物,但需定期清理葉片,以維持淨化效果。而民眾於新裝修、粉刷房舍時,可擺放黛粉葉、印度橡膠樹、波士頓腎蕨、山蘇花、常春藤、中斑吊蘭、非洲菊等 植物,來降低室內甲醛、苯或二甲苯之含量。
環保單位提醒大家,為有效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室內每9平方公尺的地板面積即應放置1棵至少6寸盆大小的植物,並將植物置於通風、有日照處,有助於維持室內 空氣品質於最佳狀況。
只要在室內擺設綠色植物,就有助於改善「病態建築症候群」。因為綠色植物不僅可以美化空間,更有助於放鬆心情、減少壓力與疲勞感,科 學研究更顯示栽種植物具實際改善日常活動空間內落塵、二氧化碳及揮發性有機物質等功效。提升及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民眾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等。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7.04.05
水里基礎建設待修繕縣長:速發包改善2016.05.30
提振觀光 林明溱:八卦山脈建民宿2009.03.23
照顧身心障礙縣府要求巴士增加接送服務2018.02.06
林明溱至官田營區探視入伍新兵2010.03.24
優秀農業人員選拔即日起受理推薦2012.10.23
鹿谷麒麟潭釣到巨大烏鰡2012.06.08
玉山警察隊查獲非法盜獵2013.09.22
水里台16線22公里路面淹水禁止車輛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