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6
Saturday
18:33

台中矯正牽引找回肌肉記憶創先例

台灣新聞網記者陳祐堂/台中報導
2011.12.15
台中慈濟醫院口腔顎顏面外科團隊,運用矯正牽引方式,成功找回病患的肌肉記憶,治療雙下顎關節脫位性骨折病患,創新突破的方法,在文獻上尚無前例。 中年的林婦經營小吃店,去年十月底,騎機車上班途中,遇到正在倒車的大貨車,剎車不及迎面撞上,當場血流如注,陷入昏迷,顱內出血的她在加護病房一待三天,從昏迷中醒來後,才發現有個更大的麻煩等著她。 原來巨大的撞擊,造成林女士兩側顳顎關節脫臼骨折、下顎後縮,位移達數公分,差點傷及關節後面的上顎動脈,雖然幸運逃過一劫,但也使得她顏面變形腫脹,整個牙床異位,緊繃的嘴有如被鐵條拴住,連吞口水都成了問題,無法咬合、口齒不清,只能吞食煮得稀爛的粥、切得很細很細的菜,正常咬合進食成了遙遠的夢。 遍尋各大醫院的醫師都說,如果在三個月內不趕快開刀,就永遠張不開口,但開刀有高風險,她萬般掙扎,沮喪得幾乎失去生存意志,最後到台中慈濟醫院就診,經團隊努力,突破醫療窠臼循非開刀模式,用矯正牽引做法,找回她的肌肉記憶,終於替林女士覓得解決之道。 慈濟醫院醫師李尚志表示,顳顎關節內側有一個肌肉,是幫助我們咀嚼時,做前突研磨功能的「外翼肌」,關節斷了,這個肌肉就拉住關節往內、往下走,下面還有很多神經跟血管,開刀的話,看不到也夾不到這個肌肉,想看清楚就要擴大傷口,顏面神經受損的機會將因此大增,考量其中的利與弊,憑多年的臨床經驗,經再三思考後,他決定以肌肉復健取代開刀。 李尚志說,林女士症狀看起來很複雜,但是進一步想清楚,下顎骨有雙懸吊系統,且她的肌肉、控制腦部的顏面神經都沒有受創,只要能恢復原來的肌肉的記憶,還是可以咬合、開口,他靈機一動,想到可以利用矯正牽引的方式,先取牙模,再接上橡皮筋,用它微小的力量帶動,讓肌肉慢慢往正常的地方去,逐漸讓林女士的關節恢復原有的功能。 在李俊鋒、陳冠豪兩位醫師協助下,林女士搭配熱敷、服用肌肉鬆弛劑並行,張口寬度從原本不到兩公分,到終於可以取出牙模的程度,半年的時間過去,矯正牽引顏面肌肉的復健奏效,可以張嘴到快四點五公分,她不只能吃飯,連花生都能咬得動了,有機會恢復百分之百的功能,林女士重拾笑容,再次對人生充滿信心與希望。 口腔顎顏面外科利用身體的結構嘗試恢復「肌肉記憶」,又得到良好成果,在雙下顎關節脫位性骨折的狀況下,尚無前例可循,所謂「肌肉記憶」常見在很多運動員身上,像是傑出的高爾夫選手舉杆、棒球選手揮棒的姿勢、拿起的角度,甚至軍事拆裝槍械與飛機駕駛員遇到危險時的彈射,都是再三訓練後成為不需思考,可以制式反射出來的動作。 林女士受創嚴重,但張口咀嚼、說話五十年來,肌肉記憶也已經累積忘不了的慣性,醫療上沒有人試過把這個概念用在顏面復健上,沒有人討論過,透過林女士的例子,證明的確有肌肉記憶的存在,病患不會忘記怎麼吃、怎麼咬,怎麼吞,醫師只是提供一個機會,讓它順著管道慢慢回來而已。 圖說:醫師說明患者的口腔顎情形。(台灣新聞網記者陳祐堂/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