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濱海生態水岸營造計畫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華庭/嘉義報導
2011.10.11
嘉義縣政府表示,原本是光禿禿的不毛鹽地,經過生態手法的復育,以及廢棄蚵殼的再利用,嘉義縣布袋的廢棄鹽灘透過溼地與海岸的修復與連結,生態水岸已具雛型,未來將發展成為兼具綠能、生態、水文與地景的學習園區,提升濱海地區的遊憩服務功能與營造永續生態環境。
嘉義縣濱海朴子溪至八掌溪之間長14公里的鹽灘地,景致單調,卻有潟湖、防風林、溼地和豐富的生態景觀,嘉義縣政府2010年以「嘉義蔚藍生態水岸-生態學習園區整體規劃」提案爭取補助,一期獲中央補助6600萬元進行環境景觀總體營造,在不破壞原有植物(被)前提下,施作人工浮島、自行車步道、修復水系、植栽與景觀綠美化等輕度開發設施,經過1年的復育,不毛之地再現生機。
沿海地區鹽份重,冬天又有東北季風吹襲,土壤條件惡劣,各類樹種生長不易,縣府嘗試在植栽下方埋入蚵殼方式,達到廢棄蚵殼的再利用,同時減少鹽份對樹種的危害,試種結果成效不錯,為單調無奇的鹽地增添不少綠意。
嘉義縣府表示,一期植栽工程共使用約800公尺立方蚵殼,有效改善高鹽分土質,種植的防風林樹種有木麻黃、黃瑾及榕樹等喬木9500株,以及白水木、草海桐及海茄冬等灌木約15000株。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08.08.29
幼托整合後嘉縣面臨合格幼教師不足2010.11.10
外籍配偶將一律統稱「新住民」2008.07.22
中正大學特定區發展公聽會2008.01.31
2008法國春天藝術節2012.05.22
朴子國小獲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銀、銅牌2008.01.11
縣公車司機拾金不昧、港僑答謝再三2009.05.04
縣政府建請高雄港務局儘速建設布袋商港2015.05.28
梅雨季縣府:農漁畜業加強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