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辦米食加工與營養研討會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華峻/中興新村報導
2011.05.0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為使民眾對米食均衡營養與健康有正確認識,今天邀請醫師、食品及營養領域學者專家辦理研討會,藉由提供正確知識,促進消費者對米食攝取的正確態度與行為,提高攝取國產米食的信心及消費意願,以推展全民愛米食之風潮。
農糧署表示,針對國人米食消費量下降原因探討,發現國人誤解吃澱粉容易發胖及易導致糖尿病,導致不願多吃飯或米食製品,該署舉辦「米食加工與營養研討會」請醫師及營養學者說明。
事實上,刻意不吃飯卻吃下大量肉類,在減肥初期雖然可以抑制食慾、加速脂肪燃燒,但也會導致代謝失衡,並可能傷及肝臟及腎臟正常功能,反而使身體產生酮酸中毒。
另一方面,以米食消費量與肥胖盛行率比較,過去每人每年平均消費98公斤時,肥胖盛行率較目前為低,國人米食消費量大幅降低,肥胖率盛行率反而偏高,顯示米食消費並非導致肥胖的主因,均衡飲食配合運動,才能有益健康。
一般觀念常認為吃飯或吃米食不利於血糖調控,農糧署委託學者研究發現,稻米品種、地域氣候、加工方法、食用方法及添加物等都會影響米飯或米食的升醣指數,若能挑選高直鏈澱粉含量的品種、搭配植物纖維等,都可以調整米產品的升醣指數,讓消費者吃得營養又健康。
農糧署說,稻米含75%醣類(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比起其他禾本科糧食作物,稻米不需添加油脂及糖、發酵、烘焙等多重精緻化的加工過程,稻米粒可烹煮食用,營養損耗低,適合各年齡層族群食用。
稻米含6至8%蛋白質,且米蛋白質易為人體吸收及利用,為優質植物性蛋白質,必需胺基酸含量均衡且豐富,以米飯為蛋白質來源所攝取的動物性脂肪相對較少,對心臟、血管較不易造成負擔,是日常生活最佳的主食選擇。
除了米飯之外,稻米並可變化出米粉絲、粿仔條、倫教糕及各式點心製品,米所含的澱粉,經食品科技改良,可形成可抵抗酵素水解作用之抗解澱粉,其昇醣指數低於白麵包,適於需要控制血糖的人食用,抗解澱粉於人體小腸中之消化吸收率亦較低,進入大腸中經腸道微生物發酵後,為益生菌最佳營養源,有利於腸道營養保健。
在追求自然和保健飲食的今日,稻米是大自然賜給國人最好的主食,以在地的環境栽培,生產在地的食材,不但食物哩程短,並符合節能減碳的生活態度,農糧署鼓勵大家用正面的態度瞭解米食,並將米食作為生活與健康的最佳選擇。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25.03.28
南投縣校園租稅書法比賽開始收件2020.09.20
水里鄉農會飛躍70感恩有你週年慶 里物門市農民直銷站熱鬧開幕2012.12.21
南投殯葬管理自治條例部分條文修正通過2023.08.03
國立南投高商新任校長劉玲慧履新 投商舉辦歡迎會2012.03.04
春暖花開滿眼綠竹山天梯健行最適宜2008.03.18
林務局:危木單株伐除不紫斑蝶棲息2009.10.28
中醫大附設醫院捐款助信義水里災區復建2018.04.17
重返信義國中富邦展開圓夢三十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