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2:20

寶寶左手愛握拳檢查竟有腦損傷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1.04.13
沙鹿區有一位七個月大的林小弟,左手常常握著拳頭不放,原本家人不以為意,到光田醫院打疫苗順便接受檢查時,才赫然得知孩子於胎兒期曾因腦部損傷導致腦性麻痺。 光田兒科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醫師江國樑表示,林小弟出生過程十分順利,平時也看不出有什麼異狀,但在七個月大時,家長發現孩子左手好像常握著拳頭不放,一開始還以為孩子只是左手比較有力量,才喜歡握緊拳頭,到醫院打疫苗與檢查時,才得知狀況並不單純,立即轉介到光田早期療育評估中心進一步檢查。 經院方評估後,發現林小弟除了左手外觀一直呈現緊握,拇指靈活度明顯差於右手外,力量也比較差,透過神經學理學檢查、體感覺誘發電位,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林小弟右腦腦室附近有一個因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部腦損傷病灶,這個位置的傷害正好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操作,媽媽曾在懷孕晚期跌倒撞到腹部,當時有輕微的陰道出血,但後來無大礙,推測當初的撞擊很可能就是林小弟腦部傷害的原因。 江國樑醫師表示,腦性麻痺是指胎兒或寶寶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尚未發育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導致往後運動機能產生障礙,另外還可能造成智能、語言、行動、性格甚至感覺系統,如聽覺、視覺、觸覺等種種的機能的問題,有的學者將腦性麻痺另外稱作「腦損傷症候群」。 腦部的損傷並不會持續惡化,但隨著寶寶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此在治療或教育此類病兒時,必須審慎的評估障礙的種類與嚴重度,再就每位病人的需要,從藥物、復健及教育型態內容訂定出個別的、全人的指導方向,以林小弟為例,如果沒有早期接受復健治療,恐怕導致左手的肌肉及關節硬化,嚴重影響往後的活動,而林小弟在接受近四個月物理與職能復健治療後,左手功能已明顯進步,並不至於與同年齡兒童落後太多,江國樑醫師也特別列出相關的臨床徵兆,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下列的症狀時應提高警覺。 圖說:林小弟左手握著拳頭不放。(記者楊川欽翻拍)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