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3:07

穩定血糖 看中藥顯身手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台中報導
2011.03.23
糖尿病已成為國內死亡因素的第五類,第二型的糖尿病,除了靠定時服西藥來控制血糖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王玟玲表示;以中藥配合治療,可逐漸減少西藥的劑量 ,血糖偏高的情況亦會改善。 一名彰化市的五旬男子,長期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為伍,雖然按時服藥,但近年來血糖控制極不穩定,轉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王玟玲求診後,以中西藥合併治療,情況明顯改善,同時減少藥物的劑量。另一名台中市的七旬婦女,察覺自己日漸消瘦,體重從六十一公斤跌至五十三公斤,體檢後證實飯前血糖已經飆過三百。因為不了解藥物治療的過程,導致她遲遲不肯就醫。後來決定看中醫門診,王玟玲以中藥為她治療三個月後,飯前飯後血糖轉趨穩定,糖化血紅素也在正常範圍。 王玟玲指出,糖尿病發病原因為胰島素阻抗、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不良,引起血糖過高,同時造成脂肪代謝異常,且與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密切相關,最 可怕的是眼部、腎臟、神經和血管病變等長期併發症。不幸罹患糖尿病後,患者應該定期追蹤自己的血糖變化,並監測糖化血紅素的起伏,糖化血紅素控制在百分之 七以下。此外,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嚴控血壓小於130/80毫米汞柱。 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病”的範疇,因遺傳、肥胖、飲食作息失常、情緒壓力等所致,症狀表現會因個人體質及病程有所差異。甚則久病後出現神疲乏力、頭暈、視力模糊、四肢冰冷、肢麻、食慾不佳等症狀。經由體質辨證,服用降糖中藥如人參、黃耆、葛根、山藥、桑葉等,通常都能見到效果。糖尿病要靠定時服藥來控制血糖,除此之外,飲食、體重、運動、情緒的影響也很大,若控制良好,藥物劑量便能順勢下修。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早期未必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和消瘦“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有些病患甚至數十年沒有自覺,往往經由健康檢查才發現,原來血糖偏高已經很久了。此時若再誤信偏方,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圖說;主治醫師王玟玲展示治療糖尿病的中葯材。(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