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6:43

國美館推出薩克遜回顧展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10.10.11
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即日起至2011年1月2日推出「錄像引擎—彼得‧薩克遜回顧展1996-2008」。該展由美國懷俄明大學美術館策劃,展出美國錄像裝置藝術家彼得.薩克遜於1996年至2008的代表作品。 薩克遜擅長將物件與投影作結合,探索錄像、影片、雕塑於媒材本身及空間上的可能性,進而創造出足以迷惑觀者感知的視覺幻象。 彼得‧薩克遜畢業於加州藝術學院電影系,主修導演。在電影產業工作多年之後,他逐漸將創作觸角由影片延伸至錄像裝置。 其重要展出經歷包含2003年伊斯坦堡雙年展及2002年惠特尼雙年展,並曾在許多藝術空間或美術館如紐約I-20藝廊、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紐約新美術館等參與聯展或舉行個展,展出經歷豐富。 回顧展展出其具代表性之作品共11組件,他運用現成物如水桶、車門、枕頭、玻璃杯等及特製之雕塑立體螢幕,結合動態投影,以各種不同手法,模擬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景象,探索真實與虛擬物件的界線與矛盾,同時也挑戰觀眾對真實物件與虛擬影像的感知方式。 薩克遜的早期作品,如《定義睡眠》(1996)及《綠色水窪》(2000)將一個可辨識的物件置於實體空間中。 他將影像、飄動的織品、滴流的液體等投射於這些物件上,創造一些看似具體真實,但卻誘導觀者思索替代解讀方案的感知幻象。 薩克遜後來又創作了《有照駕駛》,將前述概念作進一步發揮。作品中插入一個真實人物夾在實際的車門與電腦生成的遊戲畫面之間的錄像片段,當這名駕駛在城市街頭行進時,他輾過行人,開上相反車道與來車撞個正著,他無所謂的神態反映了玩電腦遊戲的被動性質,然而車門的實體性卻又與肇事後果的闕如產生強烈矛盾。 在其較近期的作品中,薩克遜透過一個三維成型的塑膠雕塑表面,歌頌螢幕的存在。 《被擠壓的錄像引擎》結合錄像投影與空白雕塑,呈現出色彩鮮豔的卡通式圖像,然而畫面卻是由實際的齒輪、活塞等零件的錄影剪輯而成,由於影像與雕塑高度密合,並搭配機械運轉聲響,讓觀者往往誤以為自己正注視著一台運轉中的機械。 薩克遜運用雕塑與錄影等元素,打破過往影像藝術侷限於螢幕框架的形式,歡迎民眾前來,打開感官直覺,一同探索數位藝術方舟內由投影及雕塑所形構出的視聽魔幻之旅。 圖說:國美館副館長張仁吉、美國在台協會羅森主任及藝術家彼得‧薩克遜。(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