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濕疹埋頭皮 中藥調理脫困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10.07.1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表示,為了一塊頭皮濕疹,一位28歲上班族林小姐從高中開始,搽了近十年的類固醇,始終斷不了根。
幾個月前她嘗試中醫藥,內服外敷不到十天,傷口逐漸消失,終於恢復頭皮原貌。
可能是心理壓力太大,當時還是少女的枕部皮膚,開始出現一連串異狀,發癢、紅腫、脫屑、搔抓破皮接踵而至,甚至分泌滲液。
十年來,林小姐看遍了大小皮膚科,用掉成打的藥膏,情況好好壞壞,卻一直無法痊癒。痼疾帶來的苦惱可想而知,她最怕有人盯著自己的後腦勺,總是留放著長髮試圖遮掩,再悶再熱的天都不改其型。
今年初她改看中醫後,沒想到頭皮也會有乾爽的一天,追蹤了幾個月未見再發,才高興的接受這個事實。
主治醫師林彩蕙說,病患當初來到門診,個性表現較焦慮緊張,平時容易腹瀉,四肢皮膚較乾燥,但局部病灶暗紅、搔癢、脫屑、滲液,因此開方時採內外雙治。
林彩蕙以逍遙散為主的中藥,來舒肝調肝緩和情緒,兼以健脾,用含有青黛、黃柏、滑石、石膏等的青黛膏來搽抹患處。針對體質病灶調配而成的方劑,果然出奇奏效。
濕疹是一種多形性發炎反應,發生於表皮與真皮淺層,其中接觸性皮膚炎佔了很大部分,又分為過敏性與刺激性兩類,最大的特徵為易成慢性、容易反覆。
病灶的癢、熱、腫固然讓人難過,急性期出現的水泡、潰爛,或慢性濕疹帶來的增厚、龜裂,更使病患苦不堪言。
不幸的是,台灣悶熱潮濕的海島型氣候,最容易誘發或加重濕疹的症狀。
林彩蕙說,中醫看待濕疹的機理,強調氣候、環境、飲食、情緒,發病其實有脈可循。
診治體質偏濕或濕熱者,急性期以清熱燥濕止癢為原則,慢性濕疹則是養陰清熱潤燥止癢為主。
圖說:搽了近十年類固醇的上班族女性呈現濕疹的症狀。(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1.10.16
胡志強出席張廖家承祜堂百週年慶典2015.11.13
蔡英文提創研計畫朝智慧機械之都發展2015.10.28
長照中心遭檢舉但查無內容市府:加強稽查2012.03.22
台中觀光旅遊局追加預算計畫再送議會決議2010.06.23
中縣優質荔枝果品評鑑太平成績佳2008.02.13
蔡金明將菜葉垃圾轉化成有機肥2013.01.09
中市鄰長保險額於今年度升級2013.06.01
長青盃全國槌球錦標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