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7/27
Sunday
22:42

人性改造 老浪子回頭

台灣新聞網記者袁鴻祥/台北報導
2010.06.18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表示,阿奇入監服刑16年,當兵期間犯下逃兵、竊盜、搶奪、強盜、偽造文書、毒品等案,因涉及軍法故遭判重刑,「從少年關到老」是阿奇最大的感慨。 剛出監時,阿奇接受養父母家從小一起長大的姐姐接濟,享受了一段難得的家庭溫暖。後來面臨經濟不景氣,遭公司裁員,沒有收入,為了不讓姐姐為難,搬離了姐姐的家,在外過著「寄居」的生活。 因為遷移戶籍,移轉到板橋地檢署接續執行保護管束,第一次會談結束時,觀護人短短一句「加油!以後一定會越來越好的!」讓阿奇心中有無限的感概,「真的希望自己可以越來越好」! 阿奇說,有一次因為三天沒有吃飯,肚子實在餓得厲害,難為情地向觀護人借錢並保證等找到工作後一定歸還。 雖觀護人沒有答應,但馬上為其申請受保護管束人的「急難救助金」,並且告訴阿奇:這是社會的善心,希望可以讓他覺得社會還是有溫暖的,所以,千萬不要放棄自己。有朝一日,或許還能回饋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阿奇離開觀護人室,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也忘不了觀護人所說的話:要吃飽才有力氣工作。 最近,阿奇找到一份收入不算太多,但溫飽無虞的發傳單工作。他很珍惜自己可以不用「犯罪」來維持生活,可以正當的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他告訴觀護人:已經浪費太多的時間,所以會好好過日子。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說,經過犯罪起訴、論罪科刑的犯罪行為人會經歷入監服刑、教化矯治的階段,但最終仍會離開監獄,重回社會,展開另外一個階段的人生課題。 這些「曾經犯過錯的人」在面對陌生的現實社會,將有更大的挑戰等著他們。 刑事政策也有人性化的設計,「觀護制度」正是秉持「監督」與「保護」的雙重目的,希望在回歸社會的路上提供相關的協助,讓這一群「社會邊緣人」可以面對錯誤、重拾信心,進而負起個人及家庭的責任。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