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9:17

多明尼加國家民族舞蹈團訪華巡迴公演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10.06.15
為推動我與邦交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國人對友邦國家文化藝術的認識與欣賞,繼去年馬英九總統伉儷率團出訪中南美洲邦交國之後,應外交部之邀請,多明尼加共和國文化部次長荷爾黑(Bernarda Jorge)女士將帶領「多明尼加國家民族舞蹈團」一行二十多人訪華,進行北中南四場巡迴公演,加強我與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友好關係。 19日晚上在台中市圓滿戶外劇場,採自由入場,民眾可踴躍前往觀賞。 「多明尼加國家民族舞蹈團」成立於1981年,團長及舞蹈總監荷西芬娜‧米尼紐女士是多國舉足輕重的舞蹈家,自幼習舞,曾前往紐約隨美國現代舞先驅瑪莎‧葛萊姆習舞,在瓊泰勒舞蹈學校學習西班牙舞、爵士舞、古典芭蕾等,長年致力於多國舞蹈表演與推廣,並鼓勵年輕人學習自己國家的舞蹈,透過舞蹈來瞭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2006年米尼紐女士獲多明尼加國會表揚,肯定她五十多年來對多國文化的貢獻,奠定多國當代舞蹈的發展基礎。 這次應邀來華演出,將以「熱情的克里歐」向台灣人民介紹多國融合歐洲西班牙殖民者、非洲黑人奴隸和印地安原住的克里歐文化,更帶來源自多明尼加,堪稱為多國文化國寶的拉丁舞曲美朗哥(Merengue)及巴恰塔(Bachata)音樂和舞蹈表演,是國內難得一見的加勒比海國家的大型歌舞表演。 這種流行於加勒比海及拉丁美洲地區的美朗哥舞曲是由早期非洲和西班牙音樂混合而成,傳說早期地主為防止黑奴逃走,因此將兩個人的腳用腳鐐銬在一起工作,當黑奴們隨著鼓聲節奏起舞時,就產生二人互擁、二人三腳般的舞蹈動作,但真正的來源已不可考。 這種新生的拉丁美洲舞蹈在1920年代被定名,由於節奏輕快,並受到當時多國獨裁總統楚希略(Rafael Trujillo)的支持,很快的即流傳到全國各地,成為多國最具代表性的音樂;1980至90年代間隨著多明尼加外流的移民,也將這種舞曲音樂帶到美國東岸各大城市,而廣受歡迎。 巴恰塔舞曲則來自於多國北方的鄉村地區,一種以傳統吉他伴奏的浪漫情歌音樂,特別是描述愛情的悲傷情感,最早被稱為“心痛的音樂”(amargue)或“ 藍色的音樂”,由波麗露音樂衍生而來。由於楚希略偏好美朗哥舞曲,因此巴恰塔舞曲一直到1960年代楚希略死後才流傳開來;1980年代後巴恰塔和美朗哥已成為多國的主流音樂,也逐漸登上世界流行音樂的舞台。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