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6:38

賴德和樂集音樂會 26日演出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10.05.23
去年為紀念「921震災」十周年,作曲家賴德和應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劉玄詠團長之邀,譜寫具有悲天憫人情懷的長篇史詩《安魂曲:祭九二一世紀末大地震》,演出前夕,國內因莫拉克風災肆虐,發生88水災造成鉅變,原本策劃的「921」十週年音樂會因而暫停演出。 今年5月25、26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國家文化總會共同主辦「聽見臺灣的聲音系列:賴德和樂集」音樂會,正式發表這首去年未及演出的新作,以及《鄉音Ⅲ:為管弦樂團之音樂會序曲》、《樂興之時:為簫、笛與琵琶雙協奏曲》、《鄉音Ⅰ:北管樂曲的聯想》和《年節組曲》等成名代表作。 出生於彰化員林,賴德和自幼從野台戲文武鑼鼓點中挹注他的音樂靈魂,就讀於國立藝專,學生時代與陳懋良、馬水龍與溫龍信等好友創立「向日葵樂會」,這些年輕的作曲學生正是日後台灣樂壇舉足輕重的一群。 賴德和畢業後跟隨恩師史惟亮進入台灣省交響樂團,擔任研究部主任期間,除了大量於民間歌謠采風外,也策劃「中國現代樂府」,發表台灣作曲家作品並籌設音樂實驗班。 1976他接受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委託,編輯了「中國當代音樂作品專輯」唱片,1978年獲DAAD獎學金赴奧地利深造。 學成歸國的賴德和與「雲門舞集」林懷民合作了兩個重要作品──「眾妙」和《紅樓夢》,更先後獲得了吳三連文藝獎(1984)與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1987)。當時台灣青年藝術家最夯的一句話:「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賴德和也是促成雲門舞蹈生命更閃亮的關鍵人物。 1995年他獲國家文藝基金會「藝術家出國研究獎助」再度赴美,旅美期間所創作的鄉音系列,皆取材自本土素材。 回國後《鄉音I-北管戲曲的聯想》,《鄉音II-南管音樂的聯想》,《鄉音III》及《鄉音IV》大量採用台灣民謠,這些作品充分顯出對台灣本土的高度關懷。 1998年他重新獲聘回到當年參與創校創系的藝術學院-已改名為台北藝術大學。2007年由台北打擊樂團主辦,演出重要擊樂作品於【作曲家列傳】-「台灣當代擊樂讀譜樂展」。 2008年6月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舉辦「賴德和樂展-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8月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退休。 「聽見臺灣的聲音-賴德和樂集」音樂會,邀請邱君強擔任客席指揮,小提琴家蘇顯達、笛演奏家陳中申、琵琶演奏家王世榮、女高音徐以琳與男高音鄧吉龍聯合演出。 蘇顯達將演奏鄉音I(北管戲曲的聯想),陳中申與王世榮則將演繹傳統樂器的吹管樂器(簫、笛)和彈撥樂器(琵琶)的雙協奏曲-《樂興之時》,徐以琳與鄧吉龍則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與東海大學合唱團,壓軸詮釋921委託創作《安魂曲》。 六位傑出的台灣音樂家將共同發表作曲家賴德和的作品,讓我們一同用心聆聽臺灣的聲音,讓台灣文學在樂章中飛揚,讓台灣文化在旋律間謳歌,感受我們心中對台灣的記憶。 圖說:賴德和與國臺交團長劉玄詠及演出成員合影。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