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蛟龍—水棲爬行動物特展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10.02.07
在全球古生物學界享有「中國龍王」之名的董枝明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IVPP) 資深研究員李錦玲教授,2月7日上午前往台中科博館參觀《水中蛟龍—水棲爬行動物特展》,並與同為台灣恐龍專家的策展人程延年博士一起交流研究成果與策展心得。海峽兩岸「恐龍王」難得聚首,不但留下珍貴的歷史畫面,也為兩岸的古生物研究開拓互動交流的契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24週年館慶推出的《水中蛟龍—水棲爬行動物特展》,以來自四大洲七個國家總計超過二百件的珍貴原件化石、栩栩如生的復原標本和張力十足的想像復原圖,將為觀眾揭開這些活躍在兩億年前水陸兩界蛟龍的神秘面紗,自開幕以來吸引眾多民眾參觀。有「中國龍王」之美譽的董枝明教授和中國科學院資深研究員李錦玲教授,藉由到台灣進行展覽研究交流的機會,特地前往台中科博館參觀《水中蛟龍特展》。對於這項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精緻大展,由衷表示讚嘆。
董枝明是享譽國際的恐龍學專家,曾經領導許多大型國際考察研究計畫,對於《水中蛟龍特展》同時集結世界各大洲的珍貴水棲爬行動物化石,並且以豐富細緻的展示手法呈現,直呼收穫良多。他表示,大陸所發掘的古生物材料非常豐富,但是在化石的修復技術上卻仍有不足之處。經由這次來訪觀摩,他期待兩岸在科學思想和研究技術上能有更多交流學習,彼此共同合作提昇古生物研究水準,並希望未來有機會將台灣的精彩特展引介到中國大陸。
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錦玲教授,在策展人程延年博士的導覽解說過程中,不斷針對展出化石的命名、修復方式和研究發現等提問討論,彼此交流經驗。對於這次展覽中能以兼顧「科學性」和「普及性」的方式,呈現這些活躍於三疊紀海棲爬行動物的生態和演化知識,向一般社會大眾推廣科學研究成果,她留下深刻印象。
李錦玲表示,古生物研究最大的樂趣在於「探索」。當在曠無人煙的深山野外中找到化石的蹤跡,進而尋找到埋藏化石的原始岩層,利用適當的技術將它挖掘出來,再進一步透過研究修復的過程將化石加以還原,而有全新的發現時,就是從事古生物研究最大的享受。她認為,研究工作在於不斷探索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每一件化石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同一個物種,彼此之間仍有差距,並且在學術上發展出不同的觀點。她希望藉由兩岸古生物學家的開放交流,使科學研究工作做得更好,進而讓世人對古生物獲得更正確的認識。
《水中蛟龍—水棲爬行動物特展》將在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四特展室展出至5月2日止,春節期間從初一起即開放參觀,有興趣的民眾不妨把握機會前往科博館,一探兩億年前「水中蛟龍」的神秘面紗,探索地球歷史和生物演化的奧秘。
圖說:《水中蛟龍特展》策展人程延年博士(左一)為李錦玲教授和董枝明教授介紹鄧氏貴州魚龍的命名過程和研究發現。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2.11.22
教師性侵學童林月棗:全額向加害人索賠2017.02.21
中市東區自來水管修復逐步恢復供水2015.09.30
威力彩30億頭獎得主捐2.9億2011.06.28
台中市長希望清泉崗機場能趕在明年元旦2008.07.18
嘿咻過後口腔長菜花2013.05.24
霧峰水稻不稔實農民盼專家提供方法2014.11.18
檢警利用偽裝競選宣傳車順利逮獲販毒2010.11.11
建築師藝文作品展熱鬧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