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5:45

國美館辦典藏抽象繪畫展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10.01.26
國立台灣美術館表示,「異象—典藏抽象繪畫展」是國美館從眾多藏品中整理規劃的主題展,以66位藝術家共162件作品,呈現台灣抽象繪畫在接軌國際抽象藝術語言過程中的特殊走向。 展出作品涵蓋二十世紀五○年代以來,曾經參與或影響台灣抽象繪畫發展的各階段藝術家創作,於即日起至99年12月26日止,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A3、B3展覽室展出。 館長黃才郎表示,這個展覽的目的,不僅在於「史料」的重整及台灣抽象繪畫歷史的再現。 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媒材與觀念極度擴充,藝術可以任何形式呈現的時代,藉由表現可見形象之外的抽象創作形式,重新拉出一段觀看的景深。 邀請觀眾單純感受視覺藝術在造形結構、色彩肌理上的感染力,以及所勾動的內在心理聯繫,並因此願意為它停留、對應與沉思。 台灣的抽象繪畫從二十世紀五○年代起,以半個世紀的時間,濃縮了西方的抽象藝術演變邏輯,並在發展初期對文化使命感與東方生命情調的強調下,展現了異於西方抽象追求純粹性的「遞減」理路,反以「外加」的傳統興味建立獨特的抽象創作基調。 無論是李仲生以下「東方畫會」系統在獨創之外對「民族性」的傳統美學訴求,或是「五月畫會」抽象水墨緊扣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概念,都是意圖在西方抽象的簡約形式下,添加某種文化的象徵隱喻或意涵,以創造出有別於西方現代主義的抽象圖式與精神意義。 上述這種藉由東、西文化質素與精神體系的交揉混生,試圖創造西方藝術潮流之外的獨特自明性,至今依然是一個延續性的創作課題。 所不同的是,八○年代之後,台灣藝術脈動與國際思潮逐漸趨於同步,社會性與議題性的文化思辯與觀念判準以及科技媒材的多元開發運用,讓形式上相對「傳統」的抽象繪畫創作者,重新思索抽象語彙並再次定義對創作本質的基本提問,尋求更具時代性以及社會溝通意義的藝術詮釋。 更多的抽象創作者透過繪畫的造形元素,傾向以意識的探尋、辯證的質問、情感的陳述、訊息的聯結等,多面向的呈顯在當代語境下的個體心象與思緒狀態,卻仍不失藝術在溝通之外的形式魔力。 期待觀者貼近「異象-典藏抽象繪畫」展,細品畫作蘊涵的語彙。 圖說:這次展出的藝術家鐘俊雄與其作品。(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