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16:43

邱碧蘭拼布個展 文英館展出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9.12.29
以特殊雙面繡及3D立體效果的高難度技巧創作拼布的藝術家老師邱碧蘭,即日起至99年1月6日止,在台中市文英館展出多件她近年來所研究、嘗試的精采拼布創作。 邱碧蘭從小就喜歡跟著媽媽縫縫補補,民國79年在一個因緣巧合的機會,第一次接觸到拼布藝術,便發現它的精巧與變化,於是利用公餘開始學習拼布,拼布也成了她在公餘、家庭生活以外的全部。 87年起,邱碧蘭開始在社區學苑教授拼布,不過那時候學的與教的都是外來的拼布技法與觀念。直到有一天,一位從事地方文化工作的同事,帶了一堆金銀紙的圖騰到圖書館找那時正擔任圖書館館理員的邱碧蘭,他隨口一句:「金銀紙的圖騰應該可以用拼布來表現」,當時邱碧蘭並不以為意,過些時日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念頭突然閃過腦海,為什麼不能跳脫市場拼布的風格?用外來拼布的技巧來表現自己的文化?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尤其竹南的中港原是金銀紙的最大產地,這樣豐富的文化資源,值得好好保存,更需要為它注入新生命。 在這樣的機緣下,邱碧蘭開始請友人提供金銀紙的圖騰,並且開始嘗試新的創作方向。在完成「天狗圖」、「蓮花金」及「三仙」的作品後,也開始思考從傳統的中華文化中找尋創作元素。邱碧蘭是客家人,也加入慈濟功德會從事慈善工作,許多同事、朋友又擅長書畫,加上竹南擁有相當豐富的宗教文化,如全台最大媽祖的龍鳳宮。於是,這些元素就一一成為她創作的內容,作品內容也因此越來越多元,而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邱碧蘭發現在生活的四周,俯拾皆是創作題材,所以連廣告圖騰、海報圖案,甚至是她的家庭生活,都成了作品的內容。她的作品獨樹一幟,而且獨一無二,完全跳脫過去市場日式風格的作品,為拼布開創另一個全新的方向。 在創作的過程中,邱碧蘭也克服了技術問題,如作品「佛光普照」以雙面繡的技巧,作品「印順大師與證嚴法師」背景則以拼接方式呈現3D立體效果,都需要較高難度的技術。邱碧蘭表示,技術是可以克服的,最大的困擾反而是布料的取得,拼布所使用的布料都來自進口,不同的民族,就各有其民族的顏色,進口的布料色彩,與我們的文化色彩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她經常必需為一幅作品的布料四處張羅,那是她認為最為費心費力的。 邱碧蘭也開始嘗試自己製作手染布,期望未來能用自己手染的布料來創作,開拓傳統拼布更寬闊的空間,賦予傳統拼布能有完全屬於自己生命的內涵。 圖說:邱碧蘭與她的拼布創作藝術作品。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