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不見了 顏面高流量性動脈畸型的治療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9.11.25
26歲的顏小姐,在四年多前右臉頰到耳下的皮膚突然鼓起,慢慢形成一個巨大腫塊,雙頰明顯不對稱,接受過二次手術治療失敗後,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家寧妙手回春,二個月的恢復期,讓顏小姐重拾美麗容顏。
顏小姐說,那腫塊摸起來熱熱的、有振動感,且耳朵一直聽到「轟、轟、轟…」規律的聲音,24小時不曾間斷。因為外觀的不對稱及一整天噪音干擾,讓顏小姐從未間斷求醫的決心,雖曾就醫但療效不理想,接受過二次手術治療,她仍意志堅定,堅持要再試試看。
經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家寧診斷,確定顏小姐為「高流量性動脈畸型」之患者。同時經過磁振造影檢查結果,得知動脈畸型位於面神經的下方。張家寧知道要「不永久傷及面神經」是手術過程中一個重大難題,術後如何讓患者樂觀的心情來走過暫時性面神經麻痺的恢復期。經過溝通後,顏小姐仍決定接受手術治療,希望能解決這造成她生活不便及人際關係困擾的動脈畸型。
手術前,張家寧先為顏小姐進行血管攝影,確定動脈畸型目前的範圍及血管栓塞來減少術中的血流量。為了考量外表的美觀,張家寧從顏小姐的舊疤痕處下刀,同時為了避免產生面神經受損之併發症,所以下刀特別注意。終於,在眾人合作無間的相互支援下完成手術。
術後,雖然經過張家寧的解說,顏小姐已經知道,手術過程中沒有傷及面神經,但會有面神經麻痺的三個月過渡期。但面神經麻痺的後遺症,仍讓她擔心不已。經過二個月的調養後,面神經已完全恢復功能時,張家寧在診間看到的是一位笑到合不攏嘴的漂亮小姐。
圖說:患者顏小姐將特地從台南前來,與張家寧一同敘述就醫過程。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6.10.19
大里老街重鋪路面 有譜2013.08.01
寮國老撾航空公司副總裁率隊來台訪問2013.10.04
僑泰高中學生精湛作品大里杙文化館展出2008.10.20
簡秀治雪中送炭貧童感受溫暖2015.05.11
中市發展新建國市場為國際級觀光市場2017.09.12
六位農民代表參加 稻米達人冠軍賽2015.11.05
提升水陸空搜救能力消防局辦演訓2012.01.14
台中胡市長與夫人投下神聖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