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河殤-葉竹盛兩岸巡迴展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9.11.21
一向關心台灣環境生態的藝術家教授葉竹盛,因此次台灣遭受88風災浩劫的影響,讓他以「槐如痍木,沽荄獨存」的懷殤,思索88風災後台灣丕變的山林與滿是殘骸的溪谷及出海口,如此崩毀的秩序造成心裡莫大的衝擊,因而以「88河殤」作為此次個展的題名,「88河殤-葉竹盛兩岸巡迴展」,即日起至12月27日在國立台灣美術館D1-D3展覽室展出,觀後值得發人深省。
葉竹盛表示;此展出現場他以許多漂流木做為裝置藝術,是因為原本位處高海拔的密林,受強風雨襲擊後成為川流入海的漂流木,痍木從山上順著溪水聚流而下,希望藉由漂流木變成一種生命斷截的證據,他以憂傷悲憫的心情創作來表達對自然生命的感喟,誘發一種對境對物的人文關懷。
「88河殤」將展出34件平面作品及一組巨型空間裝置,展場空間使用風災後所撿拾的漂流木作為視覺裝置的主軸,結合葉竹盛一貫以海、河為主的創作性素描,以及複合媒材的平面創作,共構展覽的主題意境。此系列的素描性文件,可看作是一種創作過程的紀錄,也是為台灣的自然生態留存其演變的敘事,從初步的構思到完整的畫作,可一窺藝術家的創作脈絡。
展場中的漂流木與作品相互共鳴,從木頭的漸進式羅列做為開序,由入口處向內擴張延展,引領出多層次川流的動線。平面作品中曲折的線條、交疊的色塊、蜿蜒的肌理與漂流木裝置相互呼應,使空間形成一體的關係。藉由樹枝傾瀉溢滿河流的畫面,使觀者思考人為因素導致樹木倒傾的非秩序狀態,毀壞後勢必帶來的重生,使眼前的「非秩序」具有衍生出生生不息的新生命的無限可能。
此展為觀眾創造了一個儀式性的視覺經驗,並引導大家從現場橫斷、枝截的漂流木背後,尋找它初生的故事。面對同樣是生態共同體的我們,在自然與人的生存之間企圖尋找一個最好的「位置」與「平衡點」。 因為人的渺小,更需抱持著謙卑的態度,才能與自然有共生、共容的延續發展。
2009年對葉竹盛來說是個人藝術生 涯中豐沛的一年,獲邀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展出後,以在本館呈現的「88河殤」作為今年度巡迴展的壓軸及總結。葉竹盛期待用「88河殤」拋磚引玉,喚起大家對自然生態的關懷與重視。
圖說:葉竹盛教授以撿拾來的漂流木做為展場的裝置藝術,亦藉此喚醒世人珍惜台灣生態環境。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8.08.11
海巡署查獲3000萬私菸2009.02.14
情侶比甜蜜搶新款內衣時機歹也要過情人節2011.06.09
中市議會民進黨團參訪台北捷運文湖線2018.03.24
響應世界結核病日衛生局:應定期篩檢2014.12.29
林佳龍率市府首長簽署廉能公約2010.08.08
客家文化活動胡志強祝福大家父親節快樂2008.06.18
霧峰果農栽植荔枝新品種翠玉荔枝2009.02.02
蘭馨交流協會開春送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