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冷圳 成為中部水源命脈
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8.01.30
已有七十年歷史,位於台中新社鄉的白冷圳,以自然流水利用「虹吸管原理」,將水從這山頭運往至另一山頭,遠遠看有二條長長巨大水管懸掛於山璧,一條綠色是日本時代興建,藍色的是後來台中水利會興建,互相可切換使用,如今被列為歷史建築物,亦成為台灣高山水圳工程的典範,更是促進新社鄉蓬勃發展的水源命脈。
由於白冷圳剩餘水源量利用價值高,台中縣、市政府都極力爭取,水利署為協助地方用水需求,於95、 96年間二度函邀行政院農委會、台中縣、台中市政府、台中農田水利會、地方代表等召開會議研議,並由該署中區水資源局於96年度針對白冷圳剩餘水源量利用可靠度、餘水使用優先順序與對大甲溪水源量運用分配之影響等,完成「白冷圳餘水利用評估」。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白冷圳設計通水能力2.589CMS,水源取自大甲溪,主要功能為台中縣新社地區農業作物灌溉、環境用水等,白冷圳於民國88年921震災後,政府斥資7億復建,恢復其原有供水能力,台中縣、市政府為達成水資源有效利用並促進新社及大坑地區生活圈之產業發展,分別研提水源利用計畫,新增灌區含括新社、崑山、頭坪地區面積615公頃,台中大坑地區655公頃。
吳約西表示,其開發成本,由台中縣、市水源工程合併興辦,概估總經費七億二千二百萬元、年運轉及維護經費約一千五百萬元;台中市單獨興辦,概估總經費四億六百萬元、年運轉及維護費三百四十萬元。該計畫尚需辦理工程計畫經濟及效益分析、工程費分攤原則、財務分析、水量(供、需)檢討、替代方案、意願調查及管理計畫等內容。
水利署將於今年度繼續辦理規劃,俟完成上述規劃,再協調台中縣市政府、台中農田水利會等單位召開地方說明會於獲取共識後續推動,以達成水資源有效利用及促進新社鄉及大坑地區生活圈之產業發展。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2.05.16
 台中佛教會辦理事長交接典禮2016.05.19
 霧峰分局執行首次強力拖吊違停2017.05.05
 清水力勤農產疑售逾期品遭稽查封存2014.09.13
 港區藝術中心小鷺市集開張2018.04.13
 全中運桌球賽停電狀況排除賽事恢復正常2013.05.06
 中市推行綠色消費鼓勵綠建築2014.07.15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已修正民眾應注意2017.12.21
 台中市高美溼地物跑登場四千多名師生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