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集體記憶新書出版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9.09.18
「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集體記憶」新書在921大地震十周年前夕付梓出版了,走過台灣百年震殤的前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表示,人最怕無法從歷史中得到教訓,人只要不遺忘,相信經驗和教訓是會傳承的。
在八八水災展開重建階段,該書對官方和民間都深具參考價值的經驗實錄。
救災如救火,看到南台灣大水災,民眾流的眼淚,黃榮村感同身受的說,讓我真心急啊!很多災民無法承受家破人亡的壓力,內心壓抑的傷痛需要撫慰紓解釋放,因此政府協助災民重建或遷村不能拖太久,一定要趕快輔導他們找到出路。
黃榮村進駐災區兩年,親身參與天災救援及督導重建,看到人性溫暖和大自然的無情,點滴在心頭,一步一腳印的寫下,這本書得以誕生。
回顧九二一救災和復建,黃榮村表示,大地震是房子倒了,沒被大水沖掉,不幸往生者,可以在原地找到,人受傷了,馬上送往各家醫院救治,但風災水患的力量人類擋不住,不僅田園、房子被摧毀,連人都被大水沖的不知去向,雖然八八水災死傷人數沒有九二一多,救援度更困難;他善意的提醒公務員幫助災民不要怕「圖利災民」,以九二一的重建經驗預估這次八八水災,能夠在三年內療傷止痛,重新出發。
921震災發生時,一陣混亂,沒有走入重建階段,不知其複雜與艱難;很多人好奇同樣一件事情有兩種不同作法,則一定有一種是不對的,不過,這不是一件可以容易下定論的事。
黃榮村說,災區重建工作是需要與時間賽跑的人道志業,尤其指標性工程更要有旺盛的企圖心與責任感。
如何協助災民走出陰霾、迎向陽光?黃榮村說,救災的成效影響日後安置與重建之效率與品質至鉅;救災救得好,災民感恩且有信心,也激發出民間的熱心參與,官民合作互動有所提升,幫助從苦難中掙扎著站起來的生命,這種「點滴工程」,有心是最重要的,旁邊的人有心,當事人找回自己的心,當災民不把自己當災民時,災區的活力自然就表現出來了。
颱風與地震是台灣最常見的天然災害之ㄧ,「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集體記憶」描述921重建災區所發展出來的新價值與值得稱道的願景,不僅有社區總體營造,還有防災社區、生態工法、地質/環保/生態教育、國土保安、生命教育、新校園、政府與民間協同重建、長期蹲點式的參與及記錄等事項,應可供國內有心人士參考。
圖說:校長黃榮村述說著「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集體記憶」新書的出版過程。(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6.04.19
菜鳥女警助女學生找回失竊愛車2014.02.19
勞工托育補助三月一日起受理申請2017.10.24
中市東山路開放中央車道通行2014.04.01
藍帶水岸環境景觀營造召開說明會2012.05.19
弘毓基金會為偏鄉兒童募款助成長2013.05.30
市議員擔心臨時轉運站影響生活品質2014.01.10
八十八歲翁揮毫贈春聯回饋社會2010.08.26
北縣政府參訪沙鹿鎮沙鹿社區關懷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