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踏勘南庄古墓評估列入古蹟保存
台灣新聞網記者黃義雄/苗栗報導
2009.09.15
南庄鄉南江村流民窩保存一處完整的前清進士張維垣墓園,其裔孫爭取列入文化資產保護,縣長劉政鴻與文史學者專家,今日上山履勘後,認為古墓具有歷史文化意義,值得列入古蹟保存,以供後人憑弔與瞻仰,將由縣府國際文化觀光局依作業程序進一步規劃審議。
苗栗縣有史以來僅有3位進士,其中張維垣為清同治年間進士,曾在浙江省任知縣,辭官回台後遷居頭份鎮,後來因抗日失敗,退居南庄南江村東側,死後埋骨流民窩山上,是有清以來唯-埋葬於苗栗縣的進士,其裔孫現仍定居在南庄鄉。
建於清光緒19年(1893)的張維垣進士古墓,隱藏在流民窩山裡,劉政鴻偕同文史學者專家陳運棟、黃鼎松、古鎮清及文化觀光局長林振豐等人,由張進士玄孫張清德、南庄鄉長李清枝帶路,從南庄橋附近的山路攀爬前進踏勘考古。
從荒煙蔓草中臨時闢出的蜿蜒山路,平日杳無人跡,沿途還看得見山豬築窟的蹤跡。劉政鴻感嘆張維垣進士文藻斐然,又曾任知縣、考試官,遺骨卻埋在如此偏僻的山上,一定是個清廉自持的好官。
張維垣進士的墓室,距今已116年,墓碑上刻著「清鎮邑顯祖考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諱維垣號星樞張府君之墓」等字樣,另立有龍神刻有其生平事蹟的墓碑文,文史專家黃鼎松現場逐一拍照與記錄。
陳運棟指出,張維垣同治年間考中舉人,即在頭份開館教漢書,時年40歲,辛未年中進士,曾任知縣、考試官,光緒3年辭任官回到屏東長治後,接受他的表兄黃延祚舉人的建議,舉家北遷,定居在那時的淡水廳竹南一堡頭份莊,即以頭份為第二故鄉。
他表示,清光緒12年,張維垣進士與頭份街地方先賢等倡議建頭份義民廟,貢獻良多,鄉人感念期功勞,置「賜進士出身前任遂昌縣知縣張公維垣長生祿位」,祀於該廟始基檀越龕位上。
劉政鴻指出,張維垣進士古墓目前維護仍相當完整,文史專家也認為具有緬懷歷史的意義,其後代子孫建議規劃為古蹟,縣府將進一步開會研議,古墓土地徵收、四周環境與交通改善等都會再做討論。
圖說:縣長劉政鴻與文史學者專家,今日上山履勘後,認為古墓具有歷史文化意義,值得列入古蹟保存。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08.09.23
劉政鴻力挺交通部長毛治國2010.11.09
苗縣國中小參加全國橋藝賽成績亮眼2011.04.22
「健康100,甩油減重」桐花健行活動2008.07.31
苗栗垃圾焚化廠啟用典禮2008.12.12
苗縣博奕活動競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2010.09.27
國稅局VS太極門課稅退稅爭議無交集2010.04.30
苗縣慶祝勞動節表揚168位模範勞工2010.08.05
傾倒廢棄物污染淨土警方緝捕法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