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田福地登龕大典 鄭永金贈匾慶賀
台灣新聞網記者許立昌/新竹報導
2009.09.05
新竹縣定古蹟采田福地,今天舉行登龕安座暨竹塹社秋祭祈福大典,縣長鄭永金、議長張碧琴聯合贈匾「竹塹始祖」慶賀,縣議員黃齡慧、竹北市民代表會副主席杜文中、文化局長曾煥鵬等人皆到場共襄盛舉。采田福地七姓公派下弟子除召開宗親會議外,也請來布袋戲團助興。
鄭永金表示,感謝采田福地七姓公派下弟子們的支持,讓縣政推動工作更順利。
采田福地祖先的辛勤,文化的保存,在後代子孫努力下,逐漸有了成果,而縣府所能夠做的就是配合竹北市公所,共同做好采田福地週邊的公共設施,以繁榮地方。
文化局表示,采田福地是平埔族之一的「道卡斯族」七姓公的祭祀公業,深具歷史意義,被列為三級古蹟,在文資法修正後,已正式改列為縣定古蹟,采田福地的保存,對豐富縣內文化資源有加分作用。
采田福地是道卡斯族人的祭祀公業,是最早開墾竹塹地區的原住民,也是原住民中,唯一有祭祀祖先的民族。
清乾隆年間台灣發生林爽文之亂,竹塹社協助平亂,功在清朝,後來清乾隆皇帝特別頒賜匾額「義勇可嘉」,並賜族人「廖、衛、潘、錢、金、三、黎」等七姓。
采田福地,為竹塹社道卡斯族人在1797年創建於竹北新社,又稱「采田福地」公廳。而「采田」即為「番」的拆字解,指的就是熟番、平地原住民。
因此,采田福地原屬七姓公館及「采田宮」,1878年原址重建時,便呈現目前的樣貌,派下宗親分散各地。
在2004年7月17日,舉行祭祖儀式時,族人發起道卡斯族正名運動,而新竹縣政府依文資法指定為縣定古蹟,為平埔族「竹塹社」祭祀祖先和福德正神的廳堂,不僅為原住民中唯一有祭祀祖先的民族,在漢人陸續移入後,也成為漢人祭拜「伯公」的信仰中心,故當地客家人亦稱為「番伯公」,成為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等文化交會之處。
竹塹社族人現有94戶,部分遷往外地,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回到采田福地祭祖,以前祭祖稱為「田」,於祭祀後族人往目的地跑,到一定點便停下唱歌跳舞,到折返點時便奮力奔回,最先回到采田福地者可以獲得獎賞,可惜這樣的活動並沒有留下來,目前則簡化與客家族群祭祖相同。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09.12.29
 中央鼓勵民眾施打疫苗防H1N1再大流行2010.07.22
 北湖口進廠線 車站工程舉行動土儀式2008.03.02
 新竹縣97年婦女節表揚大會2012.05.11
 因應油電雙漲邱鏡淳:全力穩定物價2011.07.08
 竹縣消防局加強戲水區巡邏 確保民眾安全2008.09.24
 鄭永金主持97年縣運開幕2010.05.28
 國際獅子會將捐贈醫療公務車2011.08.24
 竹縣「世界展望會亞洲區會議」 馬英九蒞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