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8:12

曾文水庫引水工程災民指責水利署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9.08.17
針對小林村、勤和村災民不斷直指南區水資源局「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為這次土石流災情之禍首一事。 水利署長陳伸賢表示,水利署完全可以理解災民及家屬此刻激動的心情,然而,把這麼大的天災、幾百條人命的責任,完全歸究於一個越域引水工程,對水利署而言,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水利署所有員工在心情上,更是既委屈又沈重。 水利署表示,之所以有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是考量到南部地區未來成長所需要的用水,而此工程完工後,可以增加南部地區每天60萬噸的用水供應量,所以才會規劃興建荖濃溪攔河堰,同時開鑿一條十四公里的引水隧道來輸送水源,現在災民指責的焦點,歸究於這條引水隧道在施工時,使用炸藥來炸山,導致土石鬆落,其實就工程專業的評估來看,真的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水利署說,這次引水隧道所使用的工法,是先在隧道口以鑽掘機具開挖,挖到1.2公里之後,才開始使用炸藥,而炸藥平均用量只有0.83kg/m3,還低於一般隧道工程的平均用量1.0~1.5kg/m3。 而且在洞口裡面1.2公里使用炸藥的地方,如果從剖面來看,與山坡表面的距離,大多都在200m以上,土石流所發生的地方都是邊坡表面,距離邊坡這麼深的地方使用炸藥,實在不足以引起山坡表面的土石流。 而且針對爆破震動的評估,水利署表示,這種深入洞口才爆破的工法,每次平均開炸輪進二公尺,開挖土石60m3,總裝藥量60Kg,分五次開炸。 而爆破振動計算洞口邊坡土石的最大質點速度僅2.0mm/sec,對照造成土石鬆動的質點速度值是190mm/sec,僅是標準的九十五分之一而已, 如果換算成範圍,一般來說,僅是影響直徑六公尺的隧道洞口周圍約三公尺內的土石。 水利署說,如果再加上引水隧道洞口距離小林村,還有11公里的距離,這個震動將更低,因此根本不可能造成規模如此龐大的土石流。 水利署說,在越域引水工程施工期間,水利署還曾分別在勤和村、民族村、頂坪林三個地點,委由環保署認可的環境檢測機構,實地監測噪音與振動,根據歷次各監測站所測得的資料顯示,施工期間日、夜間統計振動量,大多都在30dB上下,而最大測值為43.1dB,均遠低於日本振動相關法規之管制標準,屬於55dB以下人體無感的範圍,更進一步佐証,越域引水工程的震動程度,根本不可能造成土石流與堰塞湖潰堤。 水利署進一步以衛星影像初步研判,此次山崩約有五十公頃,深度約有六到八公尺,故約有300至4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滑向小林村,造成小木村覆蓋土石深度約有十五公尺,如此巨大的崩塌力量,根本不是區區一個越域引水工程可能引發的影響。 水利署說,台東的太麻里、南投的東埔與神木村、嘉義的番路與阿里山、屏東的山地門與大津,都沒有相關的水利工程,卻也都發生規模不小的土石流,所以土石流與水利工程不能直接劃上等號,如果要把釀成小林村如此巨大的災情原因,歸究於水利署,對水利署而言,實在很不公平。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