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1:49

鄭永金前往紙寮窩造紙工坊開工典禮

台灣新聞網記者許立昌/新竹報導
2009.07.23
芎林鄉「紙寮窩」這個地名,到底跟「紙」有什麼關係,外界很想一探究竟。縣政府為滿足鄉親的好奇,去年與劉傳老造紙協進會共同委外監造設計「紙寮窩造紙工坊」,今日就在當時200多年前造紙產地原址進行開工儀式。縣長鄭永金、議長張碧琴前往焚香祝禱執鏟動土,並以「立竹」象徵意義,共同祈求工程順利,人員平安,歡迎鄉親在今年年底造紙工坊完工時,一起探訪「紙寮窩」。 鄭永金表示,過去200多年來,造紙業一直是紙寮窩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主要產業,也是早期新竹地區金銀紙類的主要產地之一,但隨著時代變遷,當地傳統產業逐漸沒落,造紙的技藝逐漸失傳。於是在文建會、劉傳老造紙協進會及當地居民共同努力下,催生「紙寮窩造紙工坊」,希望將造紙業重現到紙寮窩。 今日動土儀式後,鄭永金、張碧琴、議員劉展源、芎林鄉長林政良等人以「立竹」方式,將竹頂包著客家花布的筆直竹子,矗立在土堆中。鄭永金並在小竹片上雕刻「永承傳老業 金續新紙情」,張碧琴雕出「碧立新基業 琴現紙寮窩」後,共同將小竹片掛在竹子上祈福,希望工程期間人員與機械都平安順利。 文化局局長曾煥鵬表示,造紙工坊開工,96-98年文建會補助800萬元,縣府自籌款100萬元,希望將逐漸式微造紙產業重現江湖,讓造紙藝術不再只是歷史記憶,而是融入我們的生活圈。 當地文史工作者63歲的劉邦平先生,回憶以前紙寮窩造紙盛況時表示,他的祖父時代就開始從事造紙產業,當時紙寮窩紙可說是北台灣最大的造紙產地,一直到他初中二年級時才慢慢寞落,非常可惜。 劉邦平回憶造紙過程時表示,大約每年清明節時,就開始砍竹,將竹子放在「浮堂」,再以一層竹一層石灰的方式將其中的鹼分離,大約需要48天到2個月左右----將石灰清洗掉----再以清水將纖維軟化----將竹子剁成一段段----以石輪輾成漿----操紙後將水份壓乾----開紙後日曬就成了粗紙。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