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8:36

古早台灣勞動者特展科博館登場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9.07.09
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共同策畫的「古早勞動者特展」,即日起在科博館登場,透過這項特展,觀眾不但可以瞭解台灣古早勞動者的生活狀況,還可以了解勞動與身體的關係,進而學習到正確的搬運方式。 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表示,在台南縣中洲遺址出土的一具清代漢人遺骨,身上佈滿著生前辛勤勞動的痕跡。他的脊椎多處有嚴重的關節炎,頸部尤其嚴重,顯示生前長期從事頭頸負重的工作。 由於沒有其他的相關資料,無法得知他的真實身份,但可以確定,他是一位古早的勞動者。他的遺骸不但訴說自己辛勞的一生,也反應當時的社會狀況。 更重要的是,如何從他的病況得到勞動與疾病的啟示,預防關節炎與其他勞動傷害的發生。該展即是利用這具台南縣中洲遺址出土的清代漢人遺骨,探討勞動與傷害的關係。 在機械發達的現代,雖然使用人力搬運的機會遠不如古代,但與古早勞動者一樣的下背痛、關節炎、椎間盤突出等仍然相當常見,這些都是因搬運或姿勢不良造成的。 該特展利用模型、圖板、影片與操作展示等方式,講述一位早期勞動者的故事,藉其現身說法,介紹簡易的骨骼學及相關的法醫學與勞動醫學知識。 展示內容涵括了考古學、法醫學與勞動醫學的專業領域,提供觀眾專業與實用的資訊,絕對是一場豐富的知識饗宴。 展示組博士楊中信表示,這次展示特色包括:一、從生物考古學的角度介紹中洲人骨: 生物考古學是利用骨骼遺骸進行考古學研究,該特展使用模型、圖示展現基礎的骨骼學知識,同時介紹如何從人骨身上推知其性別、年齡、身高及生活狀況,並推測當時的社會樣貌。觀眾不但可以接觸考古發現,也可以藉此習得法醫人類學的入門知識。 二、從醫學的角度介紹中洲人骨身上的勞動傷害:在由遺骸上得知他是一位古早的勞動者後,這種勞動傷害如何造成?又要如何預防? 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工衛生組研究員陳志勇、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職業醫學科醫師黃百粲、台北醫學大學解剖學科主任及副教授馮琮涵、宏恩醫院兼任骨科醫師、林青穀家庭醫學科專科診所張守安醫師,針對該具人骨進行的專業分析,讓觀眾了解下背痛、關節炎及椎間盤突出等常見的搬運傷害。 該特展特製一具中洲人骨脊椎模型並標示他的病變之處,觀眾可以清楚看到這種勞動對骨頭造成的損傷。 三、從預防的角度介紹搬運勞動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及正確的搬運方式:現場有常見的抬舉搬運傷害與正確的抬舉搬運方法等資訊,這些都將利用活潑的圖板與影片方式呈現。 特展並會同時播放「搬運FUN輕鬆」節目,向觀眾介紹搬運的正確方法與搬運健康操,提供正確搬運與促進健康體能的資訊。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