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肋草植物特展即日起展開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9.06.24
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系共同策劃的《彩粧探秘—粗肋草植物特展》,從即日起在科博館植物園特展室展出各色品種的粗肋草植物以及多種雜交組合,讓民眾輕鬆瞭解粗肋草葉片斑紋的變化多端及親緣關係,發現大自然「彩妝」背後的遺傳秘密。
即日起在科博館植物園展室,推出的《彩粧探秘—粗肋草植物特展》,是以台灣大學園藝系葉德銘教授多年來在粗肋草方面的研究及育種成果為基礎,並且由科博館收集約70種粗肋草植物規劃展出,特別的是有24對粗肋草雜交組合展示,讓民眾比較親代雜交之後的品種變化,更能瞭解粗肋草葉片斑紋的變化多端及親緣關係。
植物學組主任嚴新富表示,粗肋草可以從葉斑、葉色和葉柄顏色來觀察它們的遺傳機制。由於葉斑與葉色之顯性對偶基因之間的遺傳表現行為為「共顯性」,因此具有組合出多樣化葉斑的潛力。
而葉柄則具多種顏色,包括綠色、雜綠色、象牙白,另外還有粉紅色和紅褐色等,由至少2個以上的基因所控制。這些基因與斑葉基因是不連鎖且獨立的,通常兩親本均為粉紅色葉柄,或粉紅色與白色葉柄雜交,其後代才會有粉紅色葉柄。
由於粗肋草與黛粉葉都是天南星科重要的觀葉植物,植株外形也頗為相似,容易產生鑑定錯誤的情形,也難怪在台灣的園藝界時常將來自熱帶亞洲的粗肋草屬植物誤認為來自熱帶美洲的黛粉葉屬植物。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他們的花序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在葉脈及莖上亦有若干特徵可以區別。
另外,在園藝界也常將黛粉葉稱為「廣東萬年青」,其實黛粉葉屬只分佈在熱帶美洲,使用「廣東」的名稱是不恰當的;倒是在藥用植物界所稱的「廣東萬年青」,卻是名符其實原產於廣東的粗肋草。
為了讓民眾更深入瞭解粗肋草的育種與栽培方式,科博館再特展期間將舉辦一系列以推廣粗肋草的美術應用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並且邀請台灣大學園藝系葉德銘教授於7月18日下午在植物園研究教育中心視聽室發表專題演講,有興趣的民眾可踴躍前往參加。
圖說:彩粧探秘—粗肋草植物特展現場。(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3.03.27
台中港自由經濟示範區正式登場2014.05.19
環保局榮獲全國資源回收績效考核特優獎2011.12.02
台中省三國小新校舍落成2016.04.28
全國學生音樂賽興大附中合唱團獲第一2015.10.12
大里區農會第十處立新辦事處開幕2016.09.01
中市多項交通新措施今上路2008.02.24
太平市枇杷節活動 上網查看得到2009.09.27
1元美食吃透透活動10月1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