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建築設計展動力空間展出
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8.01.10
八位研究生以八個不同主題與微觀方式來假設與回應台灣現存建築議題,內容包括電影資料館、商業空間在利用、舊市區-人為自然、騎樓空間、魚塭、邵族拉魯島、傳統市場以及展示館,作品並以不同媒材如數位輸出、立體裝置等方式呈現。
這八位來自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的學生分別為-劉柏宏、黃家祥、李佳靜、李小雯、戴哲皓、王維綸、謝孟霖、胡舉分,以「Meta-program」為主題,即日起至一月二十九日在台中市文化中心動力空間展出。
其中戴哲皓創作的是台中電影資料館─臺中市舊市區都市文本書寫,觀察結果反應於電影資料館內部各種不同身分與空間之關係,進而探討program與空間相互影響的機制。
胡舉分則以歐蘭朵為出發探討台中市閒置空間再利用,以歐蘭朵公主其性別的曖昧性為出發探討商業空間program多變化的特性。
黃家祥的舊市區─人為自然,是從自然與人為環境的紀錄與觀察中,發現人在此兩種環境中的行動方式有所不同,自然環境的行動較依賴身體感官,都市行動則較依賴視覺與習慣。
王維綸的消費邊界-後住商混合住宅原型,藉由騎樓為理論出發,反映表皮與不同身分在住商間的權力消長和空間屬性重組的後住商混合原型街屋型態。
傳統市場─由面膜的生理作用及操作行為探討都市症狀治療設計者劉柏宏認為;若是將都市土地視為人體皮膚的表層,從皮膚醫學對待人類皮膚的方式看待都市土地症狀治療,「面膜」的治療方式似乎可以是一種新的處理機制。
對李佳靜而言,建築就像是個容納事件的容器。漁塭─時間的容器選擇代表枋寮地區節奏明顯的三個產業做設計對象,將枋寮地區各式的時間所交織出的多重節奏,收納至生活的容器中—家,提供一種閱讀枋寮這地區對於生活與產業的角度,也隱含一種空間重組及衍生出相異空間及時間串聯的可能性。
李小雯利用環島鐵路開啟對於生活環境的認識,作品邵族拉魯島─陌生到熟悉 一種認識的方式透過窗外的風景與記憶裡的認知產生重疊,熟悉與不熟悉的物件結合而成的事件,呈現在眼前的事物是由許多的看不見的系統所組構而成。
謝孟霖作品設計藝術展演館─從安藤忠雄幾何形建築思維出發的起始點。此設計由「安藤忠雄幾何形設計」切入,深入了解安藤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關係。並企圖在一新展示空間塑造多層、多變的空間體驗。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09.01.11
台中市家扶舉辦寒冬送暖2012.04.02
水利局做好雨季與颱風防護工作2015.12.15
中市推動殯葬設施五年改革計畫2010.12.27
台中胡市長主持台中直轄市首次市政會報2016.08.01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開幕2012.03.28
大雅落難士地公求安置大樂透明牌相贈2012.03.04
台中新住民協會法律諮詢部成立2008.05.24
勤美 誠品綠園道歡慶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