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10:30

鄭梅玉草編個展即日起展出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9.05.13
來自台東,榮獲全國首屆「大墩工藝師」榮銜的鄭梅玉,應台中市文化局邀請,將多年來運用藺草所創作的精采作品與傳承教學的卓越成果,展現在民眾面前。「戀戀藺草香-鄭梅玉草編個展」即日起自5月27日在台中市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展出。 鄭梅玉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參與了台東縣立文化中心藺草編織研習班,從此與藺草結上不解之緣。 由於每一件作品從構思、編織到組立,約需費時半年,甚至長達一年時間,再加上只能利用教學的課餘時間創作,所以雖然創作時間已有十餘年,但完成作品數量並不算多。 鄭梅玉表示,編織藺草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但有鑒於在分秒必爭的現代人生活中,已逐漸被冷淡、遺忘,所以每當有文化局等機構邀請她展演,她總是排除萬難趕場,親自示範編織,甚至遠至綠島指導監獄收容人,無不希望引起共鳴,吸引更多人投入藺草世界,使真正土生土長的藺草,香遍台灣每個角落,沉醉在草香的日子裡。現實生活中的紛紛擾擾,在藺草香氣繚繞中,逐漸退去。 大墩工藝師鄭梅玉,自1994年開始從事藺草編織創作,曾獲國家工藝獎、大墩美展、南瀛美展、全國美展、全省美展等各比賽的大獎,更在2005年以獨特的藺草編織創作,取得全國首屆的「大墩工藝師」資格,近年頻頻獲邀赴國內外各地展出及示範表演等。 除了個人的研究創作,鄭梅玉工藝師的傳承成果也相當的卓著,她所指導的台東監獄收容人藺草編織班的學員作品,連續榮獲由文建會所主辦全省最大型工藝類比賽「台灣工藝競賽」的大獎,贏得數十萬的高額獎金。 鄭梅玉利用藺草藝術創作指引受刑人培養興趣,推展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提升了他們的美學涵養。 鄭梅玉早期編織題材仍不脫傳統技藝影響,侷限於生活用品手提袋、草帽之類,近年來由於擔任文化局義工之便,經常可觀賞到原住民的藝品,也結交了不少原住民藝術工作者,在耳濡目染之下,作品開始轉形,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單純走向繁複,從實用走向藝術欣賞,早期藺草是平面編織,現在嘗試立體編法,剛開始遭遇不少困境,如雅美船形的彎度、人體手指的細緻化、實物縮小的比例,在沒有前例可循之下,屢試屢敗,有時甚至三兩個月都無法編織成功,但仍不放棄,以無比毅力、耐心不斷嘗試,終於突破瓶頸,於是「胼手胝足」、「薪傳」、「邯鄲爺」、「雅美飛魚祭」、「午後達悟人」、「漁人的船筏」、「遷徙」等這些具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漸次完成,為傳統的藺草編織注入了新生命,讓它以浴火鳳凰的姿態,嶄新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也為藺草編織開闢了另外一片天地。 鄭梅玉表示,藉由這些藝品創作引起共鳴,希望能有更多同好者投入此項傳統技藝,共同提昇台灣文化香火,讓這項傳統手工藝能永永遠遠在我們生活左右,成為台灣文化的根源,是她最大的期望。 這次應邀於台中市文化中心展出的作品包括了鄭梅玉早期與近期多元的作品,更特別在展場一隅,規劃了台東監獄收容人精彩的成果專區,展覽至5月27日止。 圖說:鄭梅玉與她草編個展的作品。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