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9:41

農試所輔導茭白筍產期調控與週年生產

台灣新聞網記者黃永順/霧峰報導
2009.09.08
農業試驗所表示,該所輔導埔里地區農民,利用茭白筍植株與黑穗菌共生原理,以採收後排水、再生分櫱、夜間光照等創新技術,顛覆沿用超過半世紀的傳統栽培方法,使茭白筍產業由一年二收增進為一年三收,並可藉由採收期調控,達到茭白筍週年生產之目的,增進台灣茭白筍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農試所說,台灣茭白筍栽培面積為2,053公頃,年產量46,295公噸,年產值18.5億,南投縣茭白筍栽培面積及產量分別佔全台89.4%及95.5%,為台灣最大的茭白筍產區,每公頃平均約有90餘萬元的產值,栽培區主要集中於埔里鎮,為當地最重要的產業。 農試所說,南投縣茭白筍主要品種為早生青殼,品質及產量皆遠高於其他品種,但該品種對於氣候、水溫、水質要求嚴苛,僅於埔里鎮及鄰近之魚池鄉可成功栽培,故成為當地特產。 原有之栽培模式為每年更新育苗栽培,栽培期為1月至10月中旬,主要產期為4至6月及8至10月兩期,常因產期集中、量多而價賤,而冬季則量少價高。 農試所說,第一代產期調控—使第一期筍可以提早採收。早生青殼品種的茭白筍常於冬或春季發生「矮化障礙」的問題,若提早種植常導致無收成,經研究發現主要原因為晚秋至早春短日季節,黑穗菌活力旺盛而使幼苗提早結筍,試驗發現夜間光照可防止苗期結筍矮化,等植株長高後停止夜間光照後則可正常結筍,故提早種植加上夜間光照可使第一期筍由4至6月提早至2至4月採收。 第二代產期調控—得以週年生產,並降低更新種植的成本,可調控為一年三期筍。 該研究改變慣行的栽培模式,採用多年生栽培,不須每年更新種苗栽培,於茭白筍採收期末期排水,割除地上部而留地下縮短莖,可同步長出大量的分櫱苗,使爾後的茭白筍採收期集中,可由以往1個採收筍期約2.5個月縮短為1至1.5個月,且產量未減,並可藉由栽培期夜間光照與否的調整達到產筍月份之調控,如欲1月產筍則於前一年的9月下旬割除地上部枝葉,並於夜間光照75天至12月上旬,夏季則不需夜間光照,以此類推則可按月計畫式生產茭白筍,且可密集施作使1年就由2個筍期擴增為3個筍期。 農試所說,此一新的栽培模式,不僅一年四季皆可產筍,並可增加產量,且節省每年重新種植之耕犛、取芽、育苗及移植等費用,並因產期區隔而減輕價賤傷農的情形。 目前已有700公頃施用夜間光照以防止矮化障礙或第一代產期調控,另有數十公頃進行第二代產期調控。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