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試所:提早防治新害蟲「小黃薊馬」
台灣新聞網記者黃永順/霧峰報導
2009.03.18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今天表示,近年來南部各地栽植水果如印度棗、楊桃、番石榴、檬果等屢遭小黃薊馬為害,造成損失,呼籲農民應及早防治,以減少損失。
農試所說,小黃薊馬原以嫩葉為為害對象,但密度高時蔓延為害花器,尤於謝花後為攝取營養,轉至幼果刺吸,至幼果表皮初期造成銼破,並呈木栓化斑痕,後隨著果實成長,受害部位斑痕逐漸明顯浮現,受傷果皮龜裂,後以較粗之斑痕呈現,致降低果實外觀品質甚大。
農試所說,小黃薊馬於台灣之為害史,早在70年代即普遍為害柑桔及檬果。
80年代於各地相繼大發生,如於台東地區為害釋迦,於台南地區為害蓮花。
95年代以後則以重要果樹如印度棗、番石榴、檬果及楊桃為害最重,尤其直接為害果實,造成果實品質低落,影響賣相甚大。
小黃薊馬之猖獗原因為其體型甚小(0.9公釐),發生初期農民難予察覺,待為害徵狀出現時,通常防治已晚,補救也來不及,加上近來地球溫室效應,各地氣溫微微上升,因而暖冬出現,發生期延長,加重為害。
另其老熟幼蟲化蛹於土內,造成防治上之疏忽,即使植株上有施藥,但蟲源來自土中綿延不絕。其擴散方式係藉短距離之飛行,若有微風,其傳播更快。
成蟲屬於疾走式昆蟲,亦可藉由樹葉之接觸而移行傳播,故果園混種多種果樹,有利小黃薊馬食物之充足及棲息空間充分繁殖潛能增加。
農試所說,農民防治本蟲應於果樹謝花後一週,按照推廣藥劑開始噴藥,噴藥時用動力噴霧器,噴出藥液愈細密並呈霧狀防治效果較好,噴藥時間於傍晚較適宜,噴時請注意噴頭勿太接近幼果,以避免傷及果實表面。
如有套袋防治果實蠅之水果,更須於套袋前徹底做好防治始能套袋,並於套袋後繼續防治數次,才不會被乘虛而入。
另土壤定期灌溉保持溼度,可減少為害,尤其坡地設法引水噴濕土壤,有助降低族群密度。
另小黃薊馬偏好黃色,可於樹冠下懸掛黃色粘紙做誘殺,降低其密度。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4.08.27
大安區首座都計徵收開闢的公園啟用2013.08.25
無極天凰寺發放濟助物品2014.01.24
流感人數暴增小心交互傳染2013.10.23
議員:回收舊書設捐書箱提升學生閱讀力2015.04.30
水利局啟動北屯區污水用戶接管2018.08.08
亞洲大學設立印尼研究中心2014.06.16
市府陪同企業參加北捷殺人罹難者告別式2014.09.23
交通局長承諾優先號誌月底完成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