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開發菇類生產替代介質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華峻/中興新村報導
2009.03.12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臺灣菇類生產,以木屑太空包為主要生產方式,為減少木屑使用量,該署已委託學術單位開發木屑太空包替代性材料,並研發木屑太空包回收再利用,初步成效良好,未來將推廣產業使用。
農糧署說,菇類為台灣重要產業,除傳統之香菇、洋菇及木耳外,近年並研發多種新興菇類,如杏鮑菇、秀珍菇、舞菇、珊瑚菇、鴻喜菇及巴西洋菇等。
國內菇類生產以香菇為最大宗,97年產量4,227公噸,近年來,國內生產洋菇及巴西洋菇,皆使用稻桿為介質利用栽培床培育,香菇及其它菇類生產以太空包栽培為主,並以木屑混合約10%之棉仔殼或玉米芯為介質。
農糧署說,為減少木屑使用量,該署自96年起即委託學術單位研發以牧草(如狼尾草)、玉米桿及青割玉米等太空包替代性介質,栽培木耳、平菇屬(如秀珍菇)及金頂側耳屬之菇類(如珊瑚菇),已獲得穩定成果,木屑替代率可達30%以上,不僅對出菇無不良影響,且單位產量高於目前之木屑太空包約25至48%。
子實體營養成分也與一般栽培無差異,該署將於今年進行產學合作計畫,將研究成果授權產業界使用,並委託研究開發回收之木屑太空包再利用栽培於其他菇類之技術,以減少木屑之使用量。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3.11.27
林管處辦基礎訓練提高遊憩服務品質2015.12.31
工藝中心牛墟印象 誕生2014.03.20
南投反黑箱服貿大學生快閃式聲援2014.11.04
省府頒獎績優文教員魏良雄獲殊榮2008.02.26
水里鄉遭刪除總預算已追回724萬2015.08.03
意外頻傳縣府公告危險水域2012.08.17
農委會改善倉儲管理低溫筒儲糧更安全2018.06.07
家扶兒挑戰騎單車環日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