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開發菇類生產替代介質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華峻/中興新村報導
2009.03.12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臺灣菇類生產,以木屑太空包為主要生產方式,為減少木屑使用量,該署已委託學術單位開發木屑太空包替代性材料,並研發木屑太空包回收再利用,初步成效良好,未來將推廣產業使用。
農糧署說,菇類為台灣重要產業,除傳統之香菇、洋菇及木耳外,近年並研發多種新興菇類,如杏鮑菇、秀珍菇、舞菇、珊瑚菇、鴻喜菇及巴西洋菇等。
國內菇類生產以香菇為最大宗,97年產量4,227公噸,近年來,國內生產洋菇及巴西洋菇,皆使用稻桿為介質利用栽培床培育,香菇及其它菇類生產以太空包栽培為主,並以木屑混合約10%之棉仔殼或玉米芯為介質。
農糧署說,為減少木屑使用量,該署自96年起即委託學術單位研發以牧草(如狼尾草)、玉米桿及青割玉米等太空包替代性介質,栽培木耳、平菇屬(如秀珍菇)及金頂側耳屬之菇類(如珊瑚菇),已獲得穩定成果,木屑替代率可達30%以上,不僅對出菇無不良影響,且單位產量高於目前之木屑太空包約25至48%。
子實體營養成分也與一般栽培無差異,該署將於今年進行產學合作計畫,將研究成果授權產業界使用,並委託研究開發回收之木屑太空包再利用栽培於其他菇類之技術,以減少木屑之使用量。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4.01.22
卡樂馬繽紛年暨工藝點燈熱鬧登場2021.12.08
出生鹿谷鄉鳳凰山下南投縣文學家汪鑑雄散文集新書出版2015.09.29
杜鵑強颱來襲多處道路封閉2015.07.17
林明溱撞傷林政則探視2014.05.16
國姓消防分隊疲於奔命尋找受困的山老鼠2015.08.14
會展中心置藝術作品吸引目光2008.05.14
集集舉辦防汛搶險演習2012.02.17
南投成立競選總部支持集集成為觀光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