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16:32

怪異行為多是失智徵兆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9.03.11
在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的情況下,對於家中失智老人的照顧不可輕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廖俊惠指出,阿茲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的失智症,用葯後雖可減緩,多陪伴、關心他們也很重要。 廖俊惠以台中市一名七旬老翁為例,表示該患者退休之後,行為一直像以前當公務員般規矩,豈料最近似乎變了個人,多次性搔擾家中看護。事後面對家人質疑,卻一再矢口否認,情況變得難以收拾。 醫師廖俊惠表示,其實病人在兩三年前就診斷出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服藥一段時間後,家屬認為事情沒那麼嚴重,便未繼續追蹤。 經過這番動盪而恢復用藥後,家屬終於體認到,雖然藥物無法讓失智治癒,仍有延緩與減輕病情的功效。 廖俊惠說,典型的失智病患,不但記憶力缺損,認知能力也出現障礙,阿茲海默型失智症則最常見。 隨著失智程度加深,病患的社會禮俗概念喪失,脫序行為便紛紛浮現,譬如總是懷疑家人竊其財物,有的甚至暴力相向,或容易陷於激動、憂鬱,還有人出現幻聽等,給照顧者帶來很大的壓力。 醫師進行診斷時,通常先以記憶力量表來決定嚴重度,接著排除其他可能,包括缺乏維他命B,或是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腦傷、感染等,亦即確定沒有其他疾病導致退化加速,才能展開藥物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肉類富含維他命B,其中維他命B12更會影響腦神經功能,而吃素者不攝取肉類,長期下來,較易因精神不濟而被誤作腦部退化。 廖俊惠說,失智者固然可憫,照顧者同樣需要援手。目前組織完整的精神科,都能提供藥物及非藥物的協助,不但有醫師坐鎮,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也會適時提供協助,讓照顧者認識失智,並學習面對問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更擷取進步的觀念,準備由社區預防著手,正規劃形同托老所的教室,將開放給輕微失智患者,甚至心智尚稱健全的老人家,每天到此活動。 藉由懷舊敘述、讀報分享、打太極拳等多元課程,以及人群和睦關係的滋潤,讓老人家的心智與體能活絡起來,增加對抗退化的本錢。 圖說:醫師廖俊惠說明患失智症的種種原因。(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