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炷烽:中央對金門未來應有整體規劃
取自金門縣府網站
2009.03.02
縣長李炷烽傍晚接受公共電視記者李慧宜專訪。他強調,金廈生活共同圈已然形成,中央面對形勢轉變,應對金門未來有整體的規劃。而金嶝大橋的興建,為兩岸和平具體象徵,建橋不是經費和技術問題,關鍵在於政府的決心。因此,希望先透過兩岸兩會的談判,並讓技術能先行。
公共電視新聞部目前正進行「島嶼的生命-金門報導」採訪計畫,希望透過金嶝大橋興建案的公共討論,來審視金門的整體發展、生態環境、戰地背景、閩南文化、產業特色等面向,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金門的現況,並與金門人共同關心這座島嶼的未來發展。至於播出時間將另行披露。
李炷烽接受專訪指出,自己六歲時就經歷八二三砲戰,記憶猶新。他認為,戰爭不能解決人類問題,只是延緩和將問題擴大,因此,希望世人都能體會「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真諦。而只有走過烽火歲月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貴。
他並指出,金門的未來和發展,應朝向非軍事化走起,並從人文和經濟發展,金門才有另一個生機。
李炷烽也指出,金門一直是台灣的邊陲,經常被台灣選舉文化擺在一邊,像中國大陸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福建省副省長葉雙瑜,這兩天先後經小三通回廈門,就對金門機場侷促和擁擠不堪,建議金門發展對外交通和口岸做好基礎建設很重要。
李炷烽認為,金門未來前途不在台灣而在大陸。中央應重視海峽西岸廣大天地,以金廈互補和合作的相輔相成,透過談判或兩門磋商,來做城市建設規劃和分工,並讓金嶝大橋的連結,兩地共用一個機場,避免投資浪費和衝突,就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他並指出,金廈生活共同圈在六十年前就已形成,如今再度復甦,是歷史的必然。而在金門為閩南第三大島,金嶝大橋的興建對金門真正發展非常必要,在工程技術不是問題,只要兩岸同意做,建橋經費可以透過兩岸政府談判,連海外華僑也表達願意捐獻立場,見證「虎死留皮,人死留名」,這座大橋興建,非僅兩岸交通往來,更象徵兩岸和平的具體意義,是千載難逢的機緣。
李炷烽表示,廈門發展一日三變,就是橋的連接使然,發揮功能。金門也希望透過金嶝大橋的連接兩岸,讓源源不絕的大陸觀光客前來金門觀光、旅遊。金嶝大橋興建完成,並以象徵兩岸從戰爭走向和平的橋,吸引國際觀光客和愛好和平者,在橋上駐足、攝影留念。
金門保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特色,像是宗族族譜、宗教、祭祀文化等,以及獨一無二勝過馬奇諾防線的戰役資源,希望中央重視兩岸戰史,讓金門戰役資源轉化為和平廣場或軍事博物館,達到啟迪、教化功能,讓世人了解和平的可貴。
他並指出,金門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和閩南建築,以及具有國際色彩的僑鄉文化,更具備地上金門、地下金門的軍事資源,唯有中央以更高層次的指導,將資源釋出讓民間活化經營,才能讓金門朝國際觀光休閒島嶼目標邁進。
李炷烽也以台灣是民主的社會,感嘆指出,有權力的人,不了解金門;了解金門的人,卻又沒權力!希望中央以更多傾聽金門聲音,不要再把金門當扮演工具性角色使喚,以及一切以選舉為考量或民粹操作,讓金門明天真正還給金門人自己把握。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08.01.10
2008金門國際馬拉松賽引起國內外矚目2008.04.25
2008台中國際旅展即將於25日起至28日2008.06.18
因應新三通金馬證最後核發2008.08.04
金酒不容仿冒縣府鐵腕加強查緝2010.11.17
金城東門市場改建案有苗頭2008.10.05
黃魏碧環:烈嶼進步讓人印象深刻2008.05.18
北金航線立榮加開班機2012.11.06
仿製特高價差牟利金酒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