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15:48

中縣18日舉辦菇類品嚐發表會

台灣新聞網記者黃永順/霧峰報導
2008.12.16
臺中縣政府預定十八日,北上舉辦臺中縣菇類品嚐發表會,旨在為台中縣的菇類促銷,具有非常正面的宣傳意義。但是,如果逆向思考的話,也許僅是菇類專業生產者受惠?其中農民身份者可能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因此,論其效益上,是否能對台灣未來長期菇類產業的發展有幫助? 或是發揮振興產業的功能,有值得商榷? 農委會農糧署統計,九十六年度全省菇類年產量臺中縣佔一萬七千七百餘公噸,臺中縣堪稱臺灣最主要生產菇類的縣份。其實,若翻閱台灣菇類的發展史,早於民國50至60年代之間,台中縣菇類生產就已經於全國領先群倫,霧峰也是赫赫有名的全省菇類發源地,因有「洋菇王國」之美譽。當時台灣的洋菇罐頭外銷全世界的首位,賺取大量外匯,對農村經濟繁榮貢獻良多。 但是,台灣外銷洋菇罐頭,自從受到國外低價的傾銷,及國內農村勞力缺乏,工資上漲的影響,在國際市場失去競爭力,生產洋菇的菇農紛紛轉業,此後又逢九二一大地震的重創,因而更加一蹶不振。 目前,霧峰僅有部份專業企業或農場在從事菇類的生產而已,真正務農的菇農可說寥寥無幾。 每當耆老憶起霧峰菇類發展曾經最輝煌的歲月時,撫今追昔,而不勝唏噓。目前引以為傲是全球生產金針菇最大的農場就在霧峰。 地方耆老表示,霧峰鄉是淳樸的農業鄉,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稻米生面積廣大,生產洋菇的材料稻草俯拾皆是,取之不盡。未來如果鼓勵農民從事菇類生產的話,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畢竟在技術上,人材、能力均沒有問題,目前只缺乏投資的資金而已。 耆老認為,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有一筆充裕基金,且正在沸沸揚揚之際,假如霧峰搭上順風車,將復興洋菇產業,列入再生計畫中,鼓勵菇農種植洋菇,普受全鄉角落,家家戶戶有工作生產洋菇,讓霧峰菇產業風華再造,並非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夢。同時也符合「農村再生」的意義。 再說,據暸解,最近就有不少國外專業人士,紛紛前來霧峰觀摩考察洋菇的產業,其目的為何可想而知,而霧峰既然有與生俱來的優異條件,如果能納入「農村再生」計畫,給大家有好好再拚博一番機會,也許給農村再帶來大好發展的契機 圖說:台中縣霧峰鄉菇類生產於全省領先群倫,名列前茅。 (記者黃永順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