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6
Saturday
22:27

新竹縣長鄭永金參加采田福地登龕安座大典

記者許立/新竹報導
2007.12.16
位於新竹縣竹北市新社的縣定古蹟采田福地16日上午舉行登龕安座大典,縣長鄭永金特別前往與參拜的鄉親致意,鄭永金表示,采田福地為平埔族之一的「道卡斯族」七姓公的祭祀公業,縣府鑑於采田福地深具歷史意義,將其列為三級古蹟,並在文資法修正後,正式改列為縣定古蹟,而鄭永金亦在登龕安座大典前和七姓公派下族裔合影。 鄭永金表示,很高興參加采田福地的登龕安座大典,而采田福地是道卡斯族人的祭祀公業,是最早開墾竹塹地區的原住民。早在清乾隆年間,由於台灣發生林爽文之亂,竹塹社協助平亂,功在清朝,後來清乾隆皇帝特別頒賜匾額「義勇可嘉」,並賜族人「廖、衛、潘、錢、金、三、黎」等七姓,惟其中金、黎二姓均已無嗣相傳。 鄭永金進一步表示,縣定古蹟采田福地,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協助下,補助經費進行古蹟修復,擁有300年以上的歷史,也是原住民中,唯一有祭祀祖先的民族。 采田福地,為竹塹社道卡斯族人在1797年(清嘉慶2年)創建於竹北新社,又稱「采田福地」公廳。而「采田」即為「番」的拆字解,指的就是熟番、平地原住民。因此,采田福地原屬七姓公館及「采田宮」,1878年年原址重建時,便呈現目前的樣貌,派下宗親分散各地。在2004年7月17日,舉行祭祖儀式時,族人發起道卡斯族正名運動,而新竹縣政府依文資法指定為縣定古蹟,為平埔族「竹塹社」祭祀祖先和福德正神的廳堂,不僅為原住民中唯一有祭祀祖先的民族,在漢人陸續移入後,也成為漢人祭拜「伯公」的信仰中心,故當地客家人亦稱為「番伯公」,成為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等文化交會之處。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