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與改變的雲林農業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09.01.22
雲林縣政府為了實現「農業首都」,縣長蘇治芬在2008年初組織了新的農業團隊,大膽找來年輕又具有國際行銷及企業實戰的呂政璋擔任農業處長,令外界耳目一新之外,更是帶動年青政務官的新風潮,不靠關係,只憑衝勁,全力為雲林發展而努力。期待這樣的新血輪陸續投身雲林,造就年輕人返鄉拚博,共同為雲林打拚。
縣政府農業處在2008年利用團隊重組的機會,藉此導入企業的目標管理與策略思維,蘇治芬所講的,「只要對農民有幫助,我們就去做」以創新、活躍、積極、主動,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目前雲林縣的農漁業發展是其他縣市農民團体最想模仿與學習的,更讓他們羨慕不已,再次的印證雲林農業的大轉變!
蘇治芬表示:農業處97年度的補助款近3.5億元,用來輔導農民提昇農作生產品質,感到心有淒淒焉,農民心地是多麼善良,要提昇農業競爭力,除了輔導農產品,也要提昇其品質,協助建立生產履歷制度,建立自己的品牌,擴展市場,增加收益,農業生產的形態沒有轉變前途是無法改變的,農業推展方面應該注重資訊軟體的建立,農民的腳步永遠跟不上軟體,惟有在農業軟硬體兼顧下,突顯產品在市場找到平衡點,創造利潤,農業處較辛苦人跟人比較複雜,困難度較高,算是做功德一件,順利在國際之間打出了「農業首都」雲林優質農產品的名號。
農業處長呂政璋說明:經過近三年的努力爭取,與農委會開會、歷經計劃經費凍結、解凍、審查、同意到核定,雲林農業在改變中,2008年縣政府近四十年來對農民所用之農機具,總投入金額高達3000萬元,受益農戶共3775戶,積極協助農民架構安全生產的溫網室,投入7000萬元,於20鄉鎮共創造了近70公頃的溫網室設施,塑新的生產作業模式,讓年青人返鄉投入農業生產。
在漁業方面,呂政璋強調在2008年沿海漁業權的規劃區分,有效利用海水資源,爭取高達2億的海水統籌系統的建置,漁民海水養殖,有效減緩了地層下陷的問題,畜產部份進行了畜牧污染防治,投入高達近3000萬經費協助畜主農民購置固液分離器等污染防治機具,更是協助農民團体建構飼料廠。也建立獨特的綠金產業-青割玉米,活化了沿海鄉的農地,更是建立一個新農業奇蹟~『農業首都』。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24.08.01
男子掉落溝渠 雲林縣警消與熱心民眾合力救助2011.12.12
馬大砍雲林縣預算?藍:不實文宣欺瞞民眾2008.12.20
雲科生態休閒農場、生態環保的觀念延續2012.03.03
彰化臺南檢出H5N2流感養禽業要防範2011.07.22
張聰明募集愛上斗六點子 全民提升斗六2015.08.28
快速打擊犯罪部隊展現強勢公權力2009.11.02
濁水溪揚塵雲縣政府籲民眾注意健康2015.06.17
待用行膳箱 支持小農關懷失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