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4/20
Saturday
06:09

植牙發炎化膿 成大斗六分院牙醫師建議這麼做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19.12.19

「2年前做了右下的植牙,最近半年來植牙旁邊的牙肉常流出黃白色濃液,味道鹹鹹的,感覺很不舒服,刷牙也會流血。找原來植牙的醫師幫我清潔了,但按壓牙肉還是有黃白色的膿液跑出來。」 「是植牙失敗了嗎?有辦法解決嗎?」
 成大斗六分院牙科陳怡鈞醫師表示,這是一位47歲女性病患的困擾,經臨床和X光片檢查發現,這位患者是因殘留在牙肉深層的植牙假牙黏著劑導致植牙周邊骨頭牙肉發炎破壞,即所謂「植體周圍炎」。經與病患充分解釋溝通,除要求建立好理想清潔習慣,並藉由特殊器械和生物醫材,進行植牙周圍翻瓣清創合併再生術式,在術後回診追蹤時就恢復健康了。
 陳怡鈞指出,根據研究統計,約有8成患者植牙後會經歷周遭黏膜的發炎,出現流血和不舒服症狀;又有約2成的患者有較嚴重、不可回復性的骨頭破壞和化膿情形,進展為植體周圍炎。
 許多人認為植牙為金屬,不會有蛀牙的問題,可以一勞永逸;但陳怡鈞醫師提醒指出,由於植體仍由骨頭和牙肉包覆,組織抵禦細菌能力較自然牙差,當清潔不當時,破壞進展速度更快,不可輕忽。
 植牙後發生發炎的危險因子,主要有口腔衛生不佳、牙周病病史、抽菸、糖尿病控制不良、假牙製作不適當、假牙黏著劑殘留及植體周圍角化黏膜缺乏、未定期回診等;其中,細菌更是造成破壞的主因。據國健署的統計,成年人約9成患有牙周病,因此如果沒有在植牙前先徹底治療、控制牙周病和養成良好清潔習慣,造成發炎的病菌就有可能導致植體周圍發炎。
 陳怡鈞醫師表示,植牙發炎可以治療控制的,但治療的方式會因破壞的程度不同亦有所不同,有的必須做手術性治療、對於侷限在牙肉的植體黏膜炎,非手術性治療幾乎可控制,方式包含清創、抗生素使用、光動力療法、雷射治療等。若進展破壞到周遭骨頭,除先以非手術性方法控制發炎,還需要翻開牙肉清創汙染的植體表面,並依破壞情形,選擇植體表面磨平拋光,或是利用生物醫材、自體組織進行再生手術,重建植體周圍軟硬組織;如周遭骨破壞嚴重、植體的位置不適當,或發生反覆發炎等情形,移除植體也是治療的選項。
 陳怡鈞說,缺牙以植牙恢復咀嚼力,就像買了車子,除需要悉心照顧使用,也須定期進廠保養維修。因此她提醒,植牙除了治療前建立良好的治療計畫與溝通外,後續更需仔細照顧清潔,並定期回診,以能及早發現、檢查出植體病症,獲得及早治療,方為上策。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