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4/19
Friday
23:48

走進石光隧道台灣玉花蓮登場

台灣新聞網記者吳怡萱/花蓮報導
2013.01.04
四十年前開採台灣玉的礦工,在坑道裡使用的電石燈,以及採礦用的打洞機、爆破器材,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台灣玉特展」現身,另展出早年花蓮玉匠師們精工打造的玉屏風、玉雕畫及礦工生活的老照片,見證台灣玉開採史。 花蓮北起白鮑溪、壽豐豐田至萬榮鄉西林村,為帶狀呈現南北走向的玉石礦脈,屬於軟玉類的「閃玉」,除了三、四千年前的史前人類就開始開採、貿易,民國五十五年至六十三年也曾經歷一段生產、銷售的全盛期,平均每年開採一千六百公噸、年產值高達五十億元,佔全球玉石加工生產量的八成。 「韶華璀璨:台灣玉特展」在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展出,展覽分為懷舊風華老照片展示、原石鎮寶展以及巧奪天工之加工品等三大類,其中老照片及當年開礦的工具、四十年前礦場的薪工袋、公文書等,首度公開展出,見證當年台灣玉開採歷史。 台灣玉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蔡萬益從家中挖出許多寶貝,最有趣的是父親當年的「薪工袋」。另外,展場中還有一只「電石燈」,老一輩稱「電土燈」。雖然民國五、六十年代台灣早就有電燈,但礦場礦坑深達數公里,海拔高度又高,沒辦法拉電線,所以礦工每天上工,人手一只電石燈照明,分為上、下層,上層裝水、下層放電石,水和電石(碳化鈣)作用,會產生「乙炔」,點火就會燃燒,還可調節水滴滴下去的速度,以控制火光大小。蔡萬益暱稱它是「礦工的眼睛」。
返回上一頁
TOP